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


明代书法家姜立纲作品
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
《大学》是儒家“四书”之一,其核心思想是修齐治平的理念,而首句则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。赵进喜教授认为“大学”所指并非现在的高等学府,而是相对于“小学”而言,可以将“大学”理解为“养成教育”。“小学”教人吃饭、走路、识字、学习技术等以解决生存问题。“大学”则重点培养人的思想品德,完善人格,贯彻儒家“修己以安人、治国平天下”的学说。
孟子倡导性善论,认为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人皆有“五心”,即“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也”。而“明明德”就在于彰显出人性原有的美好品德。“亲民”是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,扬善弃恶,不断地发扬善性,更新自己的思想境界。
“大学”的宗旨,即弘扬人本性中的美德,并在日常中自我革新,直至达到至善之境。
实际上,人生之初,善恶俱有,善与恶、分享与占有、努力奉献与好逸恶劳、恻隐之心与贪恋之欲并存。刚出生的婴儿会同别人抢夺物品,在母亲抱其他孩童时哭闹,体现出人天性中的贪婪与自私,通过后天师长、法度的教化,渐渐地可以学会对欲望进行约束。故荀子曰:“人之生固小人,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。”同时,人天生具有良知,有恻隐之心、羞恶之心、恭敬之心、是非之心。面对素未相识的人处于疾病困苦中,我们会自然地心生慈怜悯、在人多处受到批评,我们会感到耻辱。后世常以“狼心狗肺”形容人的狠毒凶恶,狼在得到食物后常与同伴争抢厮杀,但在捕猎过程中,也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,兽尤如此,人性更具光辉。
因此,彰显、发扬美好德行,从根本上克制贪性、惰性,才能最终使人的品德趋向至善,这才是“大学”追求的目标。“小胜靠智,大胜靠德”,高尚的品德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基础。国无德不兴,人无德不立。祝愿大家在成才之路上德技双修,踔厉前行!

学习中医经典的五重境界
学习《黄帝内经》有“诵解别明彰”五种层次,赵进喜教授则认为,学习中医经典有“学、习、行、知、慧”五重境界。
“学”:即通过学习记忆,获取书本上的知识,这是最基本的层次。
“习”:指通过系统整理、归纳总结所学知识,达到“温故而知新”的目的,对书本上的内容产生更深层的理解与体会。
“行”: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“行”即是将所学的经验及知识应用于中医临床,能够取得疗效,切合临床实际,并逐渐熟练掌握,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。
“知”:实践出真知,在实践的过程中明确哪些是真正用之有效的,去伪存真,并不断归纳总结,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,此为“知”的境界。
“慧”:指经过前面的博学慎思、明辨笃行,产生有价值的创新思维和理论观点,对中医理论和临床产生重要指导意义。
这五个阶段并非是直线上升的过程,而是不断循环往复,螺旋上升,通过学、习、行的过程总结“旧知”,产生“新知”,再将“新知”与理论、实践相结合,不断补充完善,当提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产生“慧”。如王清任首推活血化瘀治法,创立六逐瘀汤,丰富了中医病机学说、治疗思路与手段;叶天士广拜名师,勤于临床,创立外感热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、久病入络、通补奇经、胃阴理论等学说,影响深远,这些都是学习中医经典的最高境界。

编 辑| 林元媛 郭志卂
排 版| 林元媛 唐莹
审 对| 铿锵幕后小分队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赵进喜博士一笑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