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直门医院国际部肾病二区

周一上午、周二上午、周四上午 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279号 电话:010-84012662

东直门医院本部肾病内分泌科二区

周二晚上 夜间特需门诊 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胡同5号 电话:010-84016283/010-84013151

在线复诊微信号

zjx15901339059 官网预约请微信搜索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订阅号”

扶正培元、调和肝胃治疗恶性消化道肿瘤临证心悟

概述:


扶正培元、调和肝胃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临证心悟

     近年来,消化道恶性肿瘤,如胃癌、肝癌、食道癌、大肠癌、胰腺癌等,发病率和致死率非常高,严重威胁人类健康。中医药在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,尤其是对晚期患者,能够提高其生活质量,延长寿命。具体治法,一方面应该重视调和肝胃,另一方面应该重视扶正培元,化瘀散结,祛邪解毒。

01

疾病概述

      消化道肿瘤早期病情隐匿,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,常表现为一般消化道症状,如胃脘胀闷、胁肋不舒,心下痞满、嘈杂不舒、恶心呕吐、反酸烧心、嗳气频繁等;晚期则可见乏力、消瘦、恶心、呕吐、腹部肿块、或持续性腹痛,脘腹胀满,纳呆,或大便不通等症状。

      赵进喜教授认为,其核心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,气机升降失常,以致气滞、痰凝、血瘀、浊毒胶结而成。病性为本虚标实,常见虚实夹杂之候。病变脏腑在胃、肝、肠,与脾、肾密切相关。

      治疗应在把握标本虚实的基础上,以肝胃为中心,扶正祛邪,攻补兼施

02

临床论治

一、重视调和肝胃

      肝主气机,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,肠腑以通降为顺。肝胃关系密切,临床治疗要重视调和肝胃,从解郁疏肝,和胃降逆着手,多选用四逆散、柴胡疏肝散加减。兼有心下痞满、嗳气、反酸呕逆者,常选用旋覆代赭汤加减。若腹胀明显、大便不畅者,常用四磨汤加减。

      至于郁热伤阴,肝胃阴虚者,症见胃脘隐痛,连及胁肋,咽干,舌红少苔,脉弦细者,则应滋补肝胃之阴,和胃止痛,常用验方百合丹参饮加减。本方由百合乌药散合芍药甘草汤,加丹参、陈皮、枳壳、厚朴、白术、茯苓、鸡内金。百合性凉,补益脾土,清肺润燥,以制肝气太过;乌药性温,疏肝理气,散寒止痛,二者一动一静,一补一散,非常适宜胃阴虚,肝气横逆病机。芍药甘草汤既可活血破结、柔肝敛肝,又能缓急止痛。配伍丹参活血行瘀,佐以枳壳、厚朴行气宽中,调畅中焦气机,化痰导滞,茯苓、鸡内金等健脾化痰,宽中消食。本方对于消化性溃疡、慢性胃炎、胃癌等所致胃痛证属郁热伤阴,肝胃阴虚者均有较好效果

二、强调扶正培元

     消化道肿瘤病性多属虚实夹杂,本虚证主要以气虚、阴虚、血虚为主,常见气阴两虚、气血两亏,或气血阴阳俱虚。

      治疗上主张兼顾标本,扶正祛邪。扶正之法,以益气养阴、益气养血为主。

      益气常选用太子参、生黄芪等,无明显热邪者,生黄芪常可用至30-60g。

      养阴常选用北沙参、麦冬、石斛、玉竹、黄精、女贞子、旱莲草等。

      养血常选用当归、白芍、丹参等。选方多以当归补血汤、贞芪合剂、芍药甘草汤、生脉饮加减。

      若合并低蛋白血症导致的胸水、腹水,则加用龙葵、大腹皮行气利水,同时佐以女贞子、石斛、北沙参、麦冬养阴生津,并加大黄芪用量,配合鲤鱼汤食养,以防津伤气耗,气随津脱。

三、还祛邪解毒

1、化瘀散结治法 

      针对本病气滞、痰凝、血瘀、浊毒胶结的邪实之候,临床主张在扶正基础上祛邪解毒,尤其重视化瘀散结治法,常以三甲散加减。

     三甲散出自吴又可《温疫论》,由鳖甲、龟甲、穿山甲、蝉蜕、僵蚕、牡蛎、白芍、当归、甘草等组成,《温疫论》认为“凡人向有他病尫羸,或久疟,或内伤瘀血,或吐血、便血、咳血,男子遗精、白浊、精气枯涸,女人崩漏、带下、血枯经闭之类,以致肌肉消烁,邪火独存,故脉近于数也”,皆可投用三甲散。薛生白《湿热病篇》用三甲散变方治疗“湿热证,七八日,口不渴,声不出,与饮食亦不却,默默不语,神识昏迷”,即湿热久羁,深入阴血,与瘀血互结于络脉而致机窍不灵。临床常用三甲散加减治疗温病后期神识昏蒙,反应迟钝,四肢拘挛等,常可取得疗效,还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、硬皮病、肝脾肿大、子宫肌瘤、卵巢囊肿、前列腺肥大以及肿瘤等。因为该方达邪而不伤正,扶正而不恋邪,有活血解毒,软坚散结之功。

       临床用于消化道肿瘤,尤其是肝癌、食道癌,常用验方加味三甲散,药物组成:柴胡9-12g、赤白芍各12-30g、鳖甲15-30g(先煎)、炮山甲9-12g或炮山甲3g(冲服)、生牡蛎15-30g(先煎)、当归9-12g、生熟地黄各12-15g、桃仁9-12g、红花9-12 g、莪术9-12g、浙贝母9-15g、生薏苡仁15-30g、石见穿15-30g、藤梨根15-30g、白花蛇舌草15-30g、炙甘草6g。该方适合于少阳气郁体质,或气滞血瘀痰阻互结,久病蕴结成毒者。可配合六神丸或梅花点舌丹,用藕粉调和送下。若气滞血瘀,症见胸膈胀痛,腹满,或胁下癥积形成,舌质暗有瘀斑者,可用膈下逐瘀汤加减。若食道梗阻,吞咽困难者,可用以硇砂为主药的开导散。若服药即吐,难于下咽,可先服玉枢丹,再进汤剂。    

2、辨邪实之不同

      临床应根据肿瘤侵袭部位的不同,辨病之邪气的不同,辨证用药。

      胃癌邪实为痰凝气滞、热毒瘀血交阻于胃,故更重视化瘀解毒,常加用清热解毒、化瘀散结药物,如半枝莲、半边莲、石见穿、藤梨根、败酱草、白花蛇舌草等。

      肝癌邪实多为湿热瘀毒结于中焦,则侧重清肝利湿,化瘀解毒,常加用清热凉血、健脾利湿、活血解毒药物,如茵陈、虎杖、连翘、夏枯草、水红花子等。

      大肠癌以湿热瘀毒互结肠内为主,治疗偏重于清热泄浊,凉血散结,常用《千金》苇茎汤合地榆散、槐角丸加减,或加用败酱草、浙贝母、生薏米等。

      另外,还常嘱病人配合中成药口服,如犀黄丸、六神丸、梅花点舌丹等,以藕粉化之送服。此类中药大多含有蟾酥、牛黄、雄黄、朱砂、乳香、没药等,具有清热解毒,凉血活血、消肿止痛之功。用藕粉调服,则可使药物粘附于消化道粘膜,直接作用于病灶。

03

验案举隅

李某,男,70岁。

初诊(2008年6月13日):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、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。近期行胃镜检查,诊断为“贲门癌”。刻下症:自觉胸脘有痞闷感,吞咽困难,时有嗳气,有时咽痛。舌淡暗苔腻,脉沉细无力。

中医诊断:噎膈 脾胃气虚,痰瘀互结证。

辨证分析:脾主运化,胃主受纳,脾主升,胃主降。患者脾胃气虚,痰瘀阻结,胃失和降,故可见吞咽困难,胸脘痞闷。胃气上逆,故见嗳气。综合舌脉证,舌淡暗苔腻,脉沉细无力,乃脾胃气虚、痰瘀阻结之证。病位在贲门,有关脾胃。病性虚实夹杂,虚证是脾胃气虚,实证为痰阻血瘀。失治则病情进展,虚损日甚,可为关格危候。

治法:益气和胃、化痰散结。

方药:参赭培气汤加减。

处方:党参12g、代赭石15g(先煎)、旋覆花12g、生半夏12g、陈皮9g、枳壳9g、茯苓12g、石菖蒲9g、鸡内金12g 、生姜9g、石见穿15g、生甘草6g、藤梨根15g 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另用六神丸6g,每日2次。藕粉送服。

复诊(2012年02月26日):长期坚持服药,病情尚平稳,时有恶心,呕吐白色痰涎,嗳气,大便不畅,舌暗苔薄腻,脉弦细。仍用参赭培气汤加减。处方:党参12g、代赭石15g(先煎)、旋覆花12g、肉苁蓉15g、当归12g、生半夏15g、陈皮9g、茯苓12g、生姜12g、藤梨根25g、鸡内金12g、水蛭9g、浙贝母15g、石见穿25g。白蜜为引。每日1剂,继续送服六神丸。

2014年3月间,因外感诱发咳喘加重,饮食锐减,呕吐痰涎,腹胀大,双下肢浮肿,给予升陷汤配合木香流气饮加减。其后间断服用中药,病情一度加重。2015年去世。

按语:消化道肿瘤,中医药治疗应该重视扶正祛邪、化瘀散结,尤其应该重视护胃气。同时应根据肿瘤部位与具体临床表现,辨证选方。本病例为贲门癌患者,属于中医“噎嗝”范畴,辨证属脾胃气虚,痰瘀癌毒阻结,投用参赭培气汤加减,补气的同时,重点用生半夏化痰散结,石见穿、藤梨根抗癌解毒。另用六神丸者,可以解毒利咽,以毒攻毒也。只要胃气尚存,中药才可能缓缓取效,让患者带病延年。 

参考文献:

《赵进喜临证心悟》

《中医内科学实用新教程》

注:文中所列方剂、药物、具体剂量及治疗方法等,仅供临床医生参考。

编    辑|唐莹

排    版|潘星如 林元媛 

审    对|铿锵幕后小分队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赵进喜博士一笑堂

尊仁社交帐号:

更多文章

联系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