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治痿独取阳明”的含义与赵进喜教授“辨体质-识病机”治疗痿证经验总结

《内经》所谓“治痿独取阳明”,是强调脾胃在治疗痿证过程中的重要地位。
脾胃互为表里,为气血生化之源,脾主四肢,主肌肉,而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。《素问·痿论》指出:“阳明者,五脏六腑之海,主润宗筋,总宗筋之会,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”。肺之津液,肝肾之精血,都有赖于脾胃的滋养与补充。如果阳明为病,脾胃功能失调,则气血生化无源,肺与肝肾无以充养,四肢筋脉、肌肉失于濡养,宗筋不能起到束骨利关节的功能,肢体筋脉弛缓,即可发生痿证,或引起痿证病情加重。所以治疗痿证必须重视脾胃,重视阳明。
但“独取阳明”不是独补阳明,当包括补阳明之气,养阳明之阴,清阳明之热,除阳明之湿等。而且“独取阳明”,也不意味着益肺、补肝肾不重要,临床上常需要肺胃同补,脾肾两益。其实,《内经》论痿证治疗,不仅是指药物治疗,更重视的是针灸疗法。另外,更因督脉主持诸阳,而久病及肾,久病入络,所以痿证治疗,还常需要配合补肾通督、活血通络治法。

少阴阴虚体质者得肺热伤津证
临床证见:发病急,病起发热,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,可较快发生肌肉瘦削,皮肤干燥,心烦口渴,咳呛少痰,咽干不利,小便黄赤或热痛,大便干燥。舌质红,苔黄,脉细数。
治宜清热润燥,养阴生津。方药可用清燥救肺汤加减。临床参考处方:西洋参,或太子参、北沙参、麦冬、生石膏、桑叶、炙杷叶、杏仁、阿胶、胡麻仁、丝瓜络、忍冬藤、丹皮、甘草。
少阴肾虚体质者得肝肾亏虚证
临床证见:起病缓慢,渐见肢体痿软无力,尤以下肢明显,腰膝酸软,不能久立,甚至步履全废,腿胫大肉渐脱,或伴有眩晕耳鸣,舌咽干燥,遗精或遗尿,或妇女月经不调。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治宜补益肝肾,滋阴清热。方药可用虎潜丸加减。临床常用经验方——补肾起痿汤,处方组成:黄芪、熟地、山茱萸、石斛、巴戟天、当归、肉苁蓉、龟板、鹿角片、茯神、制远志、石菖蒲、白芍、丹参、鸡血藤、生龙牡、炙甘草。

太阴脾虚体质者得湿热侵淫证
临床证见:起病较缓,逐渐出现肢体困重,痿软无力,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,兼见微肿,手足麻木,扪及微热,喜凉恶热,或有发热,胸脘痞闷,小便赤涩热痛。舌质红,舌苔黄腻,脉濡数或滑数。
治宜清热利湿,濡养筋脉。方药可用加味二妙散加减。临床参考处方:苍术、黄柏、薏苡仁、土茯苓、萆薢、防己、蚕砂、木瓜、川怀牛膝、龟板、秦艽、忍冬藤、丝瓜络、鸡血藤、炙甘草。
太阴脾虚体质者得脾胃虚弱证
临床证见:起病缓慢,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,神疲肢倦,肌肉萎缩,少气懒言,纳呆便溏,面色㿠白或萎黄无华,面浮。舌淡苔薄白,脉细弱。
治宜补中益气,健脾升清。方药可用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。临床常用经验方——益气起痿汤,处方组成: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当归、丹参、升麻、柴胡、鸡血藤、五爪龙、炙甘草。
-同学说-
注:为避免没有医学背景人士自行对症服药,将文中具体剂量隐去,欲知具体用药剂量及处方加减变化,请参看《中医内科学实用新教程》。
关注我们,一起学习中医经典。

-
版权声明: 本文参考资料《中医内科学实用新教程》,赵进喜主编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。本文由赵进喜教授团队整理,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。 整理者:黄晓强 审校:王宣权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赵进喜博士一笑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