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浊”在中医学中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,就病证而言主要是“赤白浊”,而就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而言,则包括痰浊、湿浊、浊毒、秽浊,实际上应该是指一类具有胶结、黏滞、重浊、稠厚、浑秽特性的内生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,我们认为可称之为“浊邪”。
一、浊邪的内涵

“浊”有重浊、浑浊、秽浊、污浊等多重涵义,从病因学的角度看,当包括外受之秽浊之邪与内生之具有粘滞、重浊特点的病理产物。《金匮要略》所谓“浊邪居下”,即应该包括外受与内生重浊之邪。后人所谓湿浊、痰浊皆属此类。而浊毒则应该是浊邪之盛极者,相比普通浊邪,更易耗伤气血、败坏脏腑,阻滞气机升降出入,而且也更为胶塞黏滞,能使病势更趋缠绵难愈,更容易阻滞气机,蒙蔽清窍,《温病条辨》所谓“脾郁发黄,黄极则诸窍为闭,秽浊塞窍者死。”此秽浊毒邪,即可见于急性肝坏死血氨代谢异常所致的肝性脑病。
二、浊邪的成因

除了外受浊邪以外,情志、饮食、劳倦失宜,均可致体内生“浊”。而汗液、二便不通,浊阴或水湿失去出路,亦可内困而成“浊邪”。浊邪常诞生于虚证的基础之上,久病虚损,肺、脾、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,肾元衰败,更常导致浊邪内生。《张氏医通》所谓“……始先不觉,日积月累,水之精华,转为混浊。” 就可见于慢性肾衰尿毒症毒素蓄积之类。
三、浊邪致病的特点

01
浊邪粘滞,容易阻塞气机
无论是急性肾衰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、乳酸性酸中毒,还是慢性肾衰、肝硬化,均常存在这种内生浊邪,或浊毒之邪阻滞气机升降的表现。
02
浊邪害清,容易蒙蔽清窍
临床中多见精神及神经系统的疾病,如慢性肾衰尿毒症脑病、肝衰竭肝性脑病,常见症状有精神淡漠、反应迟钝,甚至神昏谵语、突然晕厥等,都具有浊邪胶塞粘滞,蒙蔽清窍,导致神明失守的特点。
03
浊邪变化多端,易使病情缠绵
浊邪多裹挟痰、湿、瘀、毒,又较之痰、瘀、湿邪,更为粘腻滞涩,更为变化多端,而且可侵及全身多个脏腑、四肢百骸,并随体质及环境因素寒化、热化,从而出现种种变局。
所以“浊邪致病”临床可出现眩晕昏沉,心悸、胸闷,咳喘,食少纳呆,恶心呕吐,脘腹胀满,肢体浮肿,面色晦浊,表情淡漠,反应迟钝,神疲思睡,或嗜睡,烦躁不宁,甚至如狂发狂,神昏谵语,皮肤瘙痒,破溃流水污秽,体气或口味秽浊,口臭,或有口中尿臭味、烂苹果味,汗液垢浊,大便粘滞不爽,小便浑浊,排尿不爽,尿色黄,或二便不通,舌苔垢腻,脉滑等一系列复杂症状。浊邪蕴结成毒,或化热生毒,更可耗血动血、败坏脏腑,终可使元气日衰,病归难治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指出:“浊气在上,则生䐜胀。”《张氏医通·诸伤门》指出:“浊气凝滞。则为痰厥。”《血证论·阴阳水火气血论》指出:“清气升而津液四布,浊气降而水道下行。”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浊邪致病,容易阻塞气机,蒙闭清窍,常裹挟痰、湿、瘀、毒,缠绵难愈,变化多端的特点。
四、治疗

关于“浊邪致病”的治疗,“因势利导”,以祛邪外出,为主要思路。具体祛邪治法,可概括为“浊邪可化”,“浊邪可散”,“浊邪可泄”,“浊邪可以分利”等几个方面。
01
芳香化浊
即选用芳香辛散之药,祛湿化浊,和胃降逆,化湿浊,顺气机。方如黄连温胆汤、香苏散、藿香正气散、小半夏加茯苓汤、藿朴夏苓汤、柴胡达原饮、甘露消毒丹、平胃散等。药如苍术、陈皮、砂仁、白蔻仁、草果、藿香、佩兰、香附、木香、紫苏叶、白芷等。湿浊蒙蔽清窍者,更可用苏合香丸、玉枢丹;湿浊化热成毒蒙蔽清窍者,则可用片仔癀、至宝丹。临床有用清开灵、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尿毒症脑病、肝性脑病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,皆有一定疗效。
02
辛开苦泄
即辛温开散、苦寒沉降药物同用,辛苦开降,宣通气机。方如半夏泻心汤、黄连汤、三仁汤、黄芩滑石汤、菖蒲郁金汤等。药如干姜、半夏、生姜、黄芩、黄连、吴茱萸、石菖蒲、郁金等。寒温辛苦同用,不仅可以祛除体内寒热错杂之邪,更可以除湿热,宣通气机,有利于恢复人体正常升降出入之序。如吴茱萸、黄连配伍,可降浊和胃,治疗恶心吞酸;石菖蒲配郁金,可化湿浊,开心窍,治疗湿浊蒙心、神识呆钝、嗳气呃逆等。其中,《本经疏证》论石菖蒲:“凡水液浑浊,为神明之翳者,咸有取于是也。”我们临床上习惯用喻昌进退黄连汤治疗慢性肾衰尿毒症寒热错杂、气机阻滞痞满、厌食呕吐等,屡有佳效。
03
渗湿分利浊邪
即应用淡渗、清利的药物,通过分利小便,以利湿浊之邪外出。《金匮要略》所谓“治湿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”即是论述分利浊邪的治法。方如胃苓汤、五苓散、导水茯苓汤、萆薢分清饮、茵陈蒿汤、茵陈五苓散等。药如土茯苓、萆薢、石韦、地肤子、茯苓、猪苓、泽泻、薏苡仁、茵陈、虎杖、栀子、六月雪等,或淡渗利湿,或清利湿热,皆有利于湿浊之邪和湿热、浊毒,由小便而出。其中,土茯苓一味,淡渗利湿,功擅解毒,临床观察发现大剂量应用治疗慢性肾衰尿毒症确有疗效。
04
通腑泄浊
即选用有泄下通便作用的药物,促使浊邪从大便而出。医圣张仲景《伤寒论》所谓“哕而腹满,视其前后,知何部不利,利之则愈”。这种“哕而腹满”,就可见于急性肾衰、急性肝坏死,慢性肾衰急性加重以及多种原因所致的多脏衰,治疗除了利小便外,通大便更是临床常用的有效治法。方如升降散、大黄甘草汤、大承气汤、大柴胡汤、大黄附子汤、温脾汤等。药如大黄、番泻叶、芒硝、槟榔、草决明、炒莱菔子等。其中,大黄常常被作为主药,既可入汤剂、亦可灌肠。在治疗慢性肾衰、急性肝坏死等方面的疗效,已经为国内外许多研究所证实。我们临床治疗慢性肾衰重视和胃泄浊治法,认为“泄浊毒即所以护肾元”、“护胃气即所以保肾元”,提出“三维护肾”、“前后同治”思路,也是在强调通腑泄浊、健脾和胃以后天养先天的重要。
五、“浊邪致病”的临床意义


参考文献:
[1] 赵进喜,庞博.中医学“浊”的涵义及其临床意义[J].中医杂志,2009,50(07):581-584.
[2] 贾海忠,赵进喜,田元祥,等.浊邪致病,当分内外;论治浊邪,方法多样[J].环球中医药,2021,14(11):1982-1985.

通知:“赵进喜博士一笑堂”公众号将逐渐停用,以后将使用新的公众号“赵进喜一笑堂”发布铿锵中医行活动通知、往期铿锵精彩内容、尊仁三阴三阳体质辨识小程序及赵进喜教授临床心悟等内容。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新账号,也欢迎加入知识星球“遇见尊仁”,一起探讨中医药学术、传播中医药文化!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赵进喜博士一笑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