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直门医院国际部肾病二区

周一上午、周二上午、周四上午 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279号 电话:010-84012662

东直门医院本部肾病内分泌科二区

周二晚上 夜间特需门诊 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胡同5号 电话:010-84016283/010-84013151

在线复诊微信号

zjx15901339059 官网预约请微信搜索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订阅号”

赵进喜教授治疗心悸临证心悟




赵进喜教授治疗心悸临证心悟

编者按:

      心悸是以主症命名的中医病名,属于临床常见、多发疾病,发病与体质因素、外感邪毒、饮食失节、情志失调以及久病、劳倦、药毒所伤等密切相关。赵进喜教授临床常运用辨体质-辨病-辨证“三位一体”诊疗模式治疗心悸,并非常重视辨脉象,脉分阴阳,证分虚实寒热。本文主要根据《赵进喜临证心悟》整理而成,突出《伤寒杂病论》对本病诊治的指导作用,现摘录总结于下,以飨读者。

01

心悸论治

疾病概述:心悸是因气血阴阳亏虚,或痰饮瘀血阻滞,心脉不畅,心神失养,或热扰心神,心神不宁引起的以心中悸动,心慌不安,不能自制为主症的病证。

古人论心悸,常惊悸并称,因惊恐、劳累而发,时作时止,病情较轻者,为惊悸

若终日悸动,稍劳尤甚,全身情况差,病情较重者,为怔忡

可见于现代医学心脏病心律失常以及神经官能症、贫血等以心悸为主症的多种疾病。

病因病机:从体质因素来看,少阴阴虚、阳虚、阴阳俱虚体质,最易发病。其次,少阳气郁、太阴脾虚以及太阳卫阳太过体质,比较常见。

《金匮要略·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》指出“寸口脉动而弱,动即为惊,弱则为悸”,惊悸多有惊吓等诱因,病情阵发的心悸,为惊,多实,故见动脉;无惊吓等诱因,发作不停止的心悸,为悸,多虚,故见脉弱。久病心悸,更多表现为虚实夹杂,如气血不足、气虚、阳虚、阴虚、气阴两虚等,兼有痰湿、血瘀阻痹心脉,更有痰火扰心,或水饮凌心者。心悸亦可发生于外感病后,或继发于咳喘、胸痹心痛、风阳眩晕等。

心悸的病位在心,发病与脾、肾、肺、肝等多脏相关。核心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,或痰饮、瘀血阻滞,心脉不畅,心神失养,或热扰心神,心神不宁

预后:《金匮要略·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》指出:“心伤者,其人劳倦,即头面赤而下重,心中痛而自烦,发热,当脐跳,其脉弦,此为心脏伤所致也”“心死脏,浮之实如麻豆,按之益躁疾者,死”,认为如果脉象轻取硬如麻豆,无柔和之象,重按之脉象有躁疾之象,无和缓从容之征,则提示为临终发生严重心律失常,故而主死。

治疗:心悸应在明辨虚实基础上,补虚泻实,安神定悸

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》提出“伤寒,心动悸,脉结代,炙甘草汤主之”,乃外感病后邪毒内陷继发心悸,脉结或脉代,可见于病毒性心肌炎等,用炙甘草汤治疗。但应该注意,炙甘草汤方中炙甘草需重用至三两,生地黄更应超大剂量应用至一斤,即十六两,益气养血、滋阴助阳、养心复脉。因生地黄、阿胶滋腻碍胃,配伍桂枝、生姜、清酒等可以防止滋腻。生脉散也是当今临床常用方,常可随方加用丹参15~30g、甘松9~12g。丹参性凉能够养血活血、清心安神,甘松芳香行气止痛、温中散寒,用于心脉疾病常能取得较好疗效。

著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魏执真教授治疗心律失常,倡导分阴阳,心率快者,为阳,多用苦参、黄连等清热药物;心率慢者为阴,多用羌活、独活、淫羊藿、麻黄等品。赵进喜教授临床深以为然。

心悸偏于阴虚,或有心火妄动,心神不宁,表现为心烦失眠,心悸不安,舌尖红,苔黄,脉数或疾数者,为快速型心律失常,多见于窦性心动过速、房性早搏、室性早搏等,方可用黄连阿胶汤、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减。黄连、苦参等,药性寒凉,可以减慢心率,一般用量6~15g。赵进喜教授临床常用经验方——加味五参汤,组成:太子参12~30g、沙参12~15g、玄参12~15g、丹参15~30g、苦参9~15g、麦冬9~12g、五味子6~9g、茯苓9~15g、炙甘草6g。该方适合于气阴两虚,夹热夹瘀,尤其是心率快者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》提出“太阳病,桂枝证,医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脉促者……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”,赵进喜教授认为葛根芩连汤也可用于病毒性心肌炎、糖尿病心脏病等引发的快速型心律失常,乃是邪热扰动心神,心神不宁,故见心悸、脉促。若兼有失眠、恶心脘痞,可加用陈皮、半夏、茯苓,取黄连温胆汤之意。

心悸偏于阳虚者,心率慢,为阴证,《金匮要略·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》指出“心下悸者,半夏麻黄丸主之”,即阳虚所致胸闷心悸、畏寒肢冷、舌苔白腻,脉迟缓者,为缓慢型心律紊乱,可见于窦性心动过缓、房室传导阻滞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,可用半夏麻黄丸以及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加减。麻黄、淫羊藿等,药性辛温通阳,可以使心率加快,一般习惯用量9~15g。赵进喜教授临床常用经验方——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,处方:炙麻黄9~12g、炮附子6~9g(久煎)、细辛3g、黄芪15~30g、党参9~12g、淫羊藿9~15g、丹参12~30g、茯苓9~15g、炙甘草6g。该方适合于心阳不振,阴寒凝滞,脉沉迟或缓,或见结脉者。若兼痰湿阻痹,症见胸闷,舌苔白腻者,可去炮附子,加用陈皮、清半夏等,即《金匮要略》半夏麻黄丸方意。若夹有瘀血,症见心痛夜甚,肌肤甲错,舌质暗者,可加用赤芍、桃仁、红花等。

心悸若属于阴虚阳弱,阴阳失和者,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》指出“男子面色薄者,主渴与亡血,猝喘悸,脉浮者,里虚也““虚劳里急,悸,衄,梦失精,四肢酸疼,手足烦热,咽干口燥,小建中汤主之”,强调应用小建中汤温中健脾,调和阴阳。至于劳伤心脾,气血两虚者,则可以用归脾汤加减。

饮邪凌心所致心悸,多见于慢性充血性心衰,治疗可用木防己汤、苓桂术甘汤、五苓散、真武汤等方化裁。《金匮要略·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》指出“水在肾,心下悸”“凡食少饮多,水停心下,甚者则悸,微者短气”“假令瘦人,脐下有悸,吐涎沫而癫眩,此水也。五苓散主之”,即水饮内停所致心悸。

临床上,更有心悸辨证属于气虚血瘀者,治当益气活血祛瘀,方可用升陷汤、补阳还五汤等。

02

验案举隅

沈某,男,68岁。

主诉:心悸半年余。

现病史: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气短,活动后尤甚。心电图:快速心房纤颤。西医治疗无显效而来我院。

刻下症:心悸气短,胸闷,腰腿酸痛,疲乏,咽干,大便不畅,数日一行。舌质暗,舌苔腻,脉三五不调。

中医诊断:心悸 气阴两虚,夹热夹瘀。

辨证分析:心主血脉、主藏神。患者心气阴两虚,心神失养,心神不宁,故见心悸。心气虚,故见心悸伴见气短,活动后加重,疲乏。阴虚夹热,故见咽干,大便不畅。综合舌脉证,舌暗苔腻,脉三五不调,乃为气阴两虚、夹热夹瘀之证。病位在心,病性本虚标实,本虚为气虚、阴虚,标实为热郁、心脉瘀阻。失治误治,久病血瘀,则病归缠绵,或生中风之变。

治法:益气养阴,清热,活血通脉。

方药:五参汤加味。

处方:太子参15g、沙参15g、玄参15g、丹参15g、苦参12g、熟大黄12g、紫苏梗6g、香橼6g、佛手6g、甘松10g。14剂,每日1剂。

二诊:服药后心悸气短明显减轻,大便每日1次,饮食睡眠情况良好。舌苔腻,脉转缓。效不更方,继予14剂。

三诊:患者病情平稳,偶有胸闷。心电图示窦性心律。原方加瓜蒌15g、枳壳9g,14剂,每日1剂。

其后,多次复查心电图均正常,患者称奇。随防4年,未复发。

按语:慢性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,现代医学对此非常重视,认为房颤常是中风等严重疾病的基础病,必须治疗。那么,中医药是否可以治疗房颤呢?许多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。赵进喜教授认为所谓“不治之症”,都是相对的,“不治”只不过是目前尚无法治疗。本案患者就是一例经现代医学多方治疗无效的病例。根据辨证选用了《道藏》“五参汤”变通方,一方面益气养阴,养心复脉;一方面清热理气化瘀,活血通脉,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。

参考书籍:

《赵进喜临证心悟》

《中医内科学实用新教程》


注:文中所列方剂、药物、具体剂量及治疗方法等,仅供临床医生参考。


编    辑|唐莹

排    版|林元媛 潘星如

审    对|铿锵幕后小分队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赵进喜博士一笑堂

尊仁社交帐号:

更多文章

联系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