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编者按:

赵进喜教授治疗慢性咳喘验方二首
咳喘是肺系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,病因无外乎外感、内伤两类。风为百病之长,“伤于风者,上先受之”,外感所致咳喘常以“风”为先导。”肺为贮痰之器“,痰是内伤所致咳喘的重要病理因素。本文旨在介绍赵进喜介绍治疗慢性咳喘迁延不愈的两首临床验方。
01
疏风止嗽方

组成:荆芥3-6g、防风3-6g、桔梗6-9g、甘草6g、薄荷6-9g(后下)、钩藤12-15g、紫菀9g、款冬花9g、陈皮9-12g、枳壳9-12g、蝉蜕9-12g、僵蚕9-12g。
功效:疏风散邪,宣肺止嗽。
主治:风邪外犯或风邪留恋伤肺之“风嗽(风咳)”,即外感咳嗽,因过食生冷,或早用寒凉等导致的顽固性咳嗽,咽痒即咳,迁延不愈,或愈而复发,可兼有恶风、头身不适等症状。
临证心悟: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》指出“伤于风者,上先受之”,肺为华盖,居于上焦,最容易被外感风邪所伤,引发感冒、咳嗽等疾病。外感初期,表证未解,应该遵循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“其在皮者,汗而发之”之论,应用辛味宣散的,甚至偏于辛温的药物,发汗解表。如果早用寒凉之品,如苦寒清热之双黄连口服液、清开灵口服液和辛凉之咽炎含片,不仅不能疏散表邪,反而容易冰伏邪气,郁遏肌表,导致咳嗽久治不愈。因为肺为娇脏,不耐寒热,对寒邪非常敏感。《素问·咳论》认为“感于寒则受病,微则为咳,甚则为泄,为痛”。《灵枢·邪气藏腑病形》又提出“形寒寒饮则伤肺,以其两寒相感,中外皆伤,故气逆上行”,强调在外受寒邪,内有饮冷的情况下,最容易直接伤肺,引发或加重咳喘诸疾。所以,不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,都不可早用、过用寒凉,当因势利导,邪气散,肺气利则咳嗽自止。
风嗽乃误治后风邪内伏于肺,复感外邪,相互引动,故见咳嗽反复发作,又因“风盛则痒”,故以咽痒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。本方乃止嗽散加减而成,遵吴鞠通《温病条辨》“治上焦如羽,非轻不举”之旨,选择升散、质轻、灵动之品,且用量也较小。首次服药,可以温服取微汗,以散风邪。薄荷、钩藤,为祝谌予教授常用药对,具有肝肺同治、内外风同治、解痉止嗽之意。蝉蜕、僵蚕取法杨栗山升降散方义,辛凉宣散,疏解郁热,亦有解痉止嗽之功。
临证加减:(1)若风邪夹寒,症见咳嗽白痰,量多清稀,遇寒诱发者,可加用紫苏叶、生姜、白前等散寒解表止咳.
(2)若风邪化热,症见咽干咽痒、咳痰黏稠,或痰黄者,可加黄芩、连翘、牛蒡子、芦根等,兼清肺热。
验案举例
马某,女,7岁。
病史:感冒后遗留咳嗽1月余不解来诊。其母述一个月前因感冒咽痛,应用某含片与双黄连口服液治疗,后出现咳嗽,咽痒则咳,夜间睡前为甚,咳痰不多,色白而黏。查见口咽略红,舌尖红,舌苔薄黄,脉细。
中医诊断:风嗽 风邪内伏兼有化热
治法:疏风散邪、宣肺止咳。
处方:疏风止嗽方加减。
具体用药:荆芥6g、防风6g、桔梗6g、甘草6g、薄荷6g(后下)、钩藤15g、紫菀9g、款冬花9g、黄芩6g、陈皮9g、枳壳9g、蝉蜕12g、僵蚕12g。5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要求首次服药,温覆取微汗。
3天后其母打电话来告,服药3剂,咳嗽已愈。

02
化痰咳喘方

组成:紫苏子9-15g、陈皮9-12g、姜半夏9-12g、当归9-12g、茯苓9-12g、川贝母6-9g、苦杏仁9-12g、紫菀9-12g、款冬花9-12g、牛蒡子9-12g、芦根9-12g、桔梗6g、甘草6g。
功效:宣肺化痰,降肺利气,止咳平喘。
主治:慢性气管炎、肺气肿辨证属痰湿阻肺者,症见咳喘久治不愈,痰多不易咳出,胸闷,咽喉不利,或喉中痰鸣,咳声重浊,痰多,因痰而嗽,痰出咳平,痰粘腻或稠厚成块,色白或带灰色,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,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,舌苔腻,脉滑。
临证心悟:清代李用粹《证治汇补·痰证》提出“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”,从“痰”的病理角度揭示出肺脾之间的紧密关系,对痰湿证包括痰湿咳喘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脾居中焦,与胃相表里,主运化水湿,升清降浊。若饮食不节,或过食肥甘厚味,或嗜食生冷瓜果,或久卧湿地,或久淋雨湿,外感六淫之湿,或思虑过度,或忧思烦扰,或劳累内伤等,均可损伤脾胃功能,导致脾失健运,运化无权,水液输布失常,清浊不分,聚湿为痰,上阻于肺,肺气不利,则为咳喘诸疾。治疗当健脾胃以化痰湿,利肺气以治咳喘。《医 宗 必 读·痰 饮》 指 出:“按 痰 之 为 病,而 《内 经 》 叙 痰 饮 条,皆因湿土为害,故先哲云:‘脾为生痰之源’……脾复健运之常,而痰自化矣”,强调健脾化痰治法。
化痰咳喘方,为二陈汤、三子养亲汤、金水六君煎化裁而来。河北民间曾传此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的验方,为四川一死囚犯所授。药用紫苏子、杏仁降肺化痰平喘,紫菀、款冬花、川贝母润肺下气化痰止咳,陈皮、半夏化痰降逆,桔梗、甘草宣肺祛痰,茯苓、芦根健脾利水湿、牛蒡子宣肺通肠腑,当归调和气血,血和则气降,寓金水六君煎之意,用治痰湿咳嗽,临床多验。
临证加减:(1)兼脾虚,症见乏力体倦、食少便溏,可加白术、党参等健脾益气,培土生金之品,或配合六君子汤加减。
(2)痰湿日久化热,咳嗽痰黄,或白粘痰,舌质红,苔薄黄腻,脉滑数者,可加用黄芩、连翘等。
(3)咳嗽痰粘,大便不爽者,可配合千金苇茎散。
(4)兼阴虚,症见咽干、腰膝酸软者,可加用熟地、沙参、麦冬,或用金水六君煎加减。
(5)痰湿日久,化为寒饮,症见咳嗽反复发作,痰多色白清稀如水,或咳吐白色泡沫痰者,加用干姜、细辛、五味子,一温、一散、一收,可温化寒饮,敛肺平喘。
(6)兼肾阳不足,症见咳嗽日久不愈,腰膝酸冷,乏力短气,小便清长,或下肢浮肿,舌淡苔白腻,脉沉细而滑,可加用肉桂3g、五味子9g,或用沉香末1g冲服,引火归原,或用苏子降气汤加减。
验案举例
刘某某,男,53岁。
病史: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,常因感染,或接触油漆、天气变化,空调制冷等诱发或加重,每年都需住院治疗。近期因天气变化,咳喘再次加重,刻下症见咳嗽痰多,气喘息促,痰色灰黑,大便偏干,怕冷,咽干不爽,舌质暗,脉细滑。
中医诊断:喘证 痰湿阻肺证
治法:化痰润肺,止咳平喘。
处方:化痰咳喘方加减。
具体用药:熟地黄12g、当归12g、陈皮9g、清半夏12g、桔梗6g、生甘草6g、桃仁12g、苦杏仁12g、牛蒡子12g、川贝母9g、紫菀9g、款冬花9g、苏子12 g、白芥子6g、莱菔子15g。14剂,每日1剂。
二诊:咳喘减轻,仍述痰多色黑,舌苔略腻,脉沉。原方去白芥子、莱菔子、川贝母,加芦根12g、生薏米25g、黄芩6g,清热化痰。14剂。
3年后因胃痛来诊,自述服药后,咳喘症状消失,病情平稳,未再因咳喘住院。
按语:此例即痰湿阻肺咳喘,咳痰较多,而咽干、大便干、脉细,乃为阴虚之象,所以应用化痰咳喘方,更用熟地、当归,取金水六君煎之意。后咳喘减轻,加芦根、薏苡仁、黄芩,乃因痰阻日久,已有化热之机,故用芦根、薏苡仁、桃仁、杏仁同用,所谓“攻表清里”,有《千金》苇茎散方意。


结语:
疏风止嗽散重在疏风宣肺,用于感冒、外感咳嗽等过用寒凉所致风邪内伏于肺之风嗽,以咽痒咳嗽,反复发作为特点。化痰咳喘方重在化痰、消饮,用于宿痰内伏之痰湿咳喘,以咳喘痰多、量多难咯,迁延难愈为特点。慢性咳喘的治疗当分清邪正虚实,邪气内伏者,当首重祛邪利肺,还需兼顾久病正虚。
参考书籍:
《赵进喜临证心悟》
《中医内科学实用新教程》
注:文中所列方剂、药物、具体剂量及治疗方法等,仅供临床医生参考。
编 辑|唐莹
排 版|林元媛 潘星如
审 对|铿锵幕后小分队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赵进喜博士一笑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