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直门医院国际部肾病二区

周一上午、周二上午、周四上午 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279号 电话:010-84012662

东直门医院本部肾病内分泌科二区

周二晚上 夜间特需门诊 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胡同5号 电话:010-84016283/010-84013151

在线复诊微信号

zjx15901339059 官网预约请微信搜索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订阅号”

赵进喜教授治疗甲状腺疾病临证心悟

编者按:


赵进喜教授治疗甲状腺疾病临证心悟

甲状腺疾病属于中医学“瘿病”范畴,常见于少阳气郁、厥阴肝旺体质之人,尤其女性好发,发病与情志内伤、饮食及水土失宜、外感邪毒等有关。瘿病的形成以气滞痰凝为基本病机,日久则引起血瘀,常为气、痰、瘀三者合而为病。甲亢、甲减、亚甲炎均为临床常见甲状腺疾病,属广义“瘿病”范畴,赵进喜教授临床治疗颇具特色,故总结于下,以飨读者。

01

甲状腺功能亢进症

疾病概述: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“甲亢”,是由于甲状腺合成及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,造成神经、循环、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机体代谢亢进,引起心悸、汗出、进食、排便次数增多和体重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。

相当于中医学“瘿气”,并与“气瘿”“忧瘿”“食亦”“中消”等病证有关。但由于本病常伴颈部瘿肿,病情变化常与情志因素有关,症状以烦躁易怒、心悸、汗出等肝旺证候为突出表现,故中医病名以“瘿气”最为合适。

病因病机:本病的发生与体质因素、情志失调、饮食偏嗜等有关,其中情志内伤所致者尤多。长期郁怒忧思不解,或突受精神刺激,情志不遂,导致气机郁滞,进而痰湿凝聚、瘀血内生,气郁、痰阻日久化热,肝胃郁热,或痰火内郁,伤阴耗气,则可表现为阴虚火旺以致气阴两虚之证,而见烦热、多食,心烦失眠,乏力消瘦,汗出心悸等,即为“瘿气”。本病的发病特点以肝为中心,与心肾脾胃皆有关系

临床治疗:(1)从肝论治:甲亢当从肝论治,重视疏肝、清肝、平肝、柔肝、敛肝诸法。疏肝理气之时,或兼以化痰软坚,或兼以化瘀散结。清热凉肝之时,常兼清心泻火,或兼以清心化痰。平肝、柔肝、敛肝治法,常与滋阴补肾、养阴养心等药物同用。

(2)辨证选方:①气郁痰阻证,表现为胸闷胁胀、咽颈不适者,可用四逆散、逍遥散、消瘰丸等;②肝胃郁热证,表现为烦热易怒、消谷善饥、口苦等,可用栀子清肝汤、化肝煎、大柴胡汤等方;③痰热瘀结证,表现为颈部肿块坚硬、胸闷胁胀、心烦失眠者,可用血府逐瘀汤、黄连温胆汤、消瘰丸等;④阴虚火旺证,表现为烦热、心悸、汗出者,可用天王补心丹、当归六黄汤等方;⑤气阴两虚证,乏力气短,心悸不安者,可用升陷汤、生脉散、五参汤等方加味。⑥至于甲亢突眼,中医称为“鹘眼凝睛”,多肝郁化火,或痰火内结所致,可用栀子清肝汤、二陈汤、杞菊地黄汤等方。

(3)常用药物:常用化痰散结药物:生牡蛎、夏枯草、猫爪草、山慈菇、浙贝母、薏苡仁、鳖甲等。常用活血化瘀药物:三棱、莪术、姜黄、鬼箭羽等。介类药,如牡蛎、龟板、鳖甲等,既可潜阳熄风,兼可软坚散结、镇心安神,一药多用。黄药子是治疗甲状腺疾病包括甲亢有效的单味药,具有消瘿散结、凉血降火之功效,但有肝毒性,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,每日用量不宜超过12g,长期服用当慎重。

(4)临床验方:加味当归六黄汤:黄芪15-30g,当归9-12g,生地黄9-12g,熟地黄9-12g,黄芩6-9g,黄连6-12g,黄柏6-12g,连翘9-15g,浙贝母9-12g,夏枯草12-15g,煅龙骨30g(先煎),煅牡蛎30g(先煎),浮小麦30g。本方滋阴降火,益气固表,用于甲亢、更年期综合征、结核、糖尿病等证属阴虚火旺者,可有较好疗效。

验案举隅

陈某,女,49岁。

初诊:2009年3月4日。主诉:心悸、汗出半个月。刻下症:汗出明显,心慌、心烦,性情急躁,纳可,眠差梦多,二便调。舌红,苔黄腻,脉数。查甲状腺功能:T3 2.37ng/mL(0.16~1.81),TSH 0.07uIU/mL(0.35~5.50),aTPO 142.60U/mL。甲状腺B超:甲状腺结节。

西医诊断:甲状腺结节,甲状腺功能亢进症

中医诊断:瘿气 气郁化火,痰热内蕴证。

治法:清热解郁,化痰散结。

处方:四逆散、黄连温胆汤合消瘰丸加减。

具体用药:浙贝母12g,玄参12g,夏枯草15g,连翘12g,生龙牡各30g(先煎),黄连9g,竹茹6g,陈皮9g,清半夏12g,柴胡9g,枳壳9g,赤白芍各15g,枣仁15g,甘草6g, 20剂。同时给予他巴唑25ug日三次,谷维素30mg 日三次口服。

二诊:2009年3月25日。汗出,心慌,心烦症状明显减轻,舌红苔黄腻,脉细。处方:原方去赤白芍、枳壳、竹茹,加茯苓12g、黄芩9g、沙参12g。14剂。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下降,考虑为服用他巴唑的不良反应,故予停用。

三诊:2009年4月7日。汗出,心悸消失,晨起口唇干、情绪易激动、眠差。处方为3月25日方加合欢花15g、夜交藤15g,14剂。

四诊:2009年4月23日。仅见眠差,余症状均消失。处方守4月7日原方不变,14剂。坚持服药,病情持续稳定。2010年12月7日复查甲功:aTPO 14.2IU/mL(<9),余值均正常。

按语:消瘰丸出自《医学心悟》,原方用浙贝母化痰散结解郁,煅牡蛎软坚散结,玄参滋阴降火、润燥软坚,三药合用既有清热、化痰、散结、解郁,亦兼有养阴之效,有未病先防之意,是治疗瘿病的传世名方,临床常在原方基础上改煅牡蛎为生牡蛎,加用连翘、夏枯草、山慈菇、生薏米等,可增强清热散结之力,即甲亢从肝论治之意趣。心率偏快者,可加用黄连。现代研究表明黄连、苦参均有很好的减慢心率的作用。应用抗甲状腺药物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者,可加用枸杞子、五味子、茵陈等,以保肝降酶,兼以升高白细胞,减轻西药副作用。

02

甲状腺功能减退症

疾病概述: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,是指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缺乏或生物效应不足,以机体的代谢和多系统功能减退为特征的一组代谢紊乱综合征。

本病多由瘿病发展而来,临床表现以畏寒肢冷、倦怠乏力、颜面肢体浮肿、纳呆、脉迟缓等为主,相当于中医学“瘿病”继发的“虚劳”“虚损”,称之为“瘿劳”。

病因病机:本病多见于少阳气郁、少阴阳虚体质者,病位以少阴为主,病在肾与命门,主要病机是少阴肾虚,肾阳虚衰,命火不足,或表现为脾肾阳虚,或表现为心肾阳虚。肾阳虚衰,阳气不运,气化失司,开阖不利,可导致水湿、痰浊、瘀血等阴邪留滞;或阻滞气机而致上热下寒,出现少阳郁热兼肾阳不足,或少阳郁热兼阴阳俱虚。

临床治疗:常用方如五子衍宗丸、右归丸、济川煎、升陷汤、麻黄附子细辛汤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。或兼用四逆散、温胆汤、丹参饮;或迳用小柴胡汤配合五苓散、二仙汤等方。虽常用温药,但也不可温补太过,过用大辛大热之药。

验案举隅

朱某,女,56岁。

初诊:2002年3月7日。主因胸闷、心悸、疲乏1月余来诊。患者有先天性疾病,身材矮小,驼背畸形。既往冠心病病史,目前服用复方丹参片,心悸症状不见好转。刻下症:胸闷、心悸、气短不足以息,乏力,食欲欠佳,有时背痛,精神萎靡,腰膝酸冷,大便2日一行。查体见颜面浮肿,心率56次/分。舌质暗,舌尖红,苔薄白,脉沉细而缓。查甲状腺功能示T3、T4降低。

西医诊断:甲状腺功能减退症。

中医诊断:瘿劳 心肾阴阳俱虚,兼气虚血瘀。

治法:益气活血,养心保元,补肾温阳。

处方:升陷汤加减。

具体用药:生黄芪18g、知母12g、升麻5g、柴胡5g、桔梗5g、太子参12g、北沙参12g、丹参15g、仙灵脾15g、陈皮6g、香橼6g、佛手6g、苏梗6g、枳壳6g,14剂。配合西药甲状腺片20mg 口服。

二诊:2002年3月21日。服药14剂,胸闷,心悸,疲乏诸症均减,心率65次/分,效不更方,14剂。

三诊:2002年4月6日。精神状态良好,心率70次/分。查甲状腺功能T3、T4为正常低值,嘱其继续守方治疗。随访年余,病情稳定。

按语:方用升陷汤加益气温阳、理气活血药物,有心肾同治、心肝同治、心胃同治之意。淫羊藿可以温阳补肾,还能通阳复脉。临床观察发现,淫羊藿与麻黄、桂枝等,皆有提高心率的作用。而应用苏梗、陈皮、香橼、佛手者,乃传承师母魏执真教授治疗心律失常应用香附、乌药经验,其意则在通过应用疏肝、和胃、理气药物,起到行气活血、气血两调的作用。

03

亚急性甲状腺炎

疾病概述: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“亚甲炎”,是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自限性甲状腺炎,在发病前1-3周常有病毒感染史,整个病程可分为早期伴甲亢,中期伴甲减以及恢复期。本病最为特征性的表现为甲状腺部位的疼痛和压痛,常向颌下、耳后或颈部等处放射,咀嚼和吞咽时疼痛加重。

中医病名可称之为“瘿痛。由于本病常以受风为诱因,病程中还有因外感诱发复发加重的特点,称之为“瘿风”亦可。

病因病机:本病的发生与体质因素、外感时毒、情志因素等密切相关。风热、温热时邪或温毒外侵,留恋不去,可导致气血痰浊瘀滞,进而发展为瘿肿。风热时邪久羁,气血瘀滞,复感外邪则可诱发加重;邪气郁而化热,伤阴耗气,初期阴虚火旺可见一过性甲亢;日久阴损及阳,少阴阳衰,则见甲减。风邪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

临床治疗:由于“风邪”是影响本病进展的重要因素,赵进喜教授临床强调从风论治亚甲炎。瘿痛急性期风热袭表者,症见发热、恶寒、咽痛、颈前肿痛等,方用银翘散、普济消毒饮、五味消毒饮等,用辛凉透邪之品疏风散热解毒;热郁少阳者,症见往来寒热、口苦、咽干、心烦、目赤、颈前疼痛,牵及耳后,方用小柴胡汤、消瘰丸等;若兼有痰热,症见颈前肿痛灼热,目眩,乏力,痰多等,方用导痰汤合消瘰丸。还可配合祛风除湿之成药,如雷公藤多苷、青风藤碱、白芍总苷等,常可获效。若局部瘿肿疼痛热痛明显,可外敷金黄膏。病程日久未愈,则需要兼用理气活血、散结消瘿治法;出现甲亢、甲减等转变时,可参照上述两病治疗。

验案举隅

张某某,女,56岁。

初诊:2002年8月8日。主因发热、咽痛2周余来诊。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、恶寒、咽痛、周身不适,经西医抗菌素和对症治疗措施,体温有增无减。刻下症:发热、恶寒,咽干、咽痛,颈前部胀痛,牵及耳后,周身不适,乏力,情绪低落,头晕,口苦,心烦,食后恶心,大便每日1-2次。查体温39℃,心率100次/分,舌尖红,苔薄黄,脉弦细数。查甲状腺功能示T3、T4略升高。B超示:亚急性甲状腺炎。

西医诊断:亚急性甲状腺炎

中医诊断:瘿痛 外感风热,内有郁热。

治法:疏风清热,解郁散结。

处方:银翘散合小柴胡汤、消瘰丸加减。

具体用药:金银花15g,连翘12g,荷叶6g(后下),玄参12g,浙贝母12g,北柴胡12g,银柴胡12g,黄芩9g,北沙参12g,夏枯草15g,丹皮12g,忍冬藤25g,丝瓜络15g,桔梗6g,生甘草6g。3剂。配合强的松每日30mg口服。

二诊:2002年8月11日。服药后,热退身凉,口苦、咽痛、颈前部疼痛消失,自述仍心悸、汗出、疲乏。心率70次/分。查甲状腺功能T3、T4略降低。原方去薄荷、银柴胡、丹皮、忍冬藤、丝瓜络,加丹参15g、麦冬12g、五味子9g、生龙牡各25g(先煎),14剂。并试用甲状腺片10mg口服。

三诊:2002年8月18日。精神状态良好,疲乏减轻。心率80次/分。遂减强的松用量,中药继续原守方治疗。10日后复查甲状腺功能T3、T4在正常范围,嘱继续坚持治疗以巩固疗效。

按语:此例加丹皮者,取其透热之效,恩师张贵印先生谓之可以利咽,所以养阴清肺汤有之;加忍冬藤、丝瓜络者,以其善走经络,擅治久热不退故也。

参考书籍:

《赵进喜临证心悟》

《中医内科学实用新教程》

《内分泌代谢病中西医诊治》


注:文中所列方剂、药物、具体剂量及治疗方法等,仅供临床医生参考。

编    辑|唐莹

排    版|潘星如 林元媛 

审    对|铿锵幕后小分队

     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赵进喜博士一笑堂

尊仁社交帐号:

更多文章

联系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