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赵进喜教授治疗痛风临证心悟
编者按:
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是临床常见疾病,属于中医学“痛风”范畴,多发于阳明胃热体质、太阴脾虚体质及少阳气郁体质之人,沿海地区好发,且男性多于女性,发病与体质因素、饮食失节以及外感寒湿、劳力等有关。嗜食醇酒、肥甘所致的湿热内伤是痛风的发病基础,若再受风寒、潮湿、外伤等,则可引动内在之湿热,内外合邪,壅遏经络,阻滞气血,导致急性发作。赵进喜教授临床常采用辨体质-辨病-辨证“三位一体”诊疗模式治疗痛风,强调分期辨证论治,现总结相关经验于下,以飨读者。
01
疾病概论

1、痛风概述
痛风是尿酸盐沉积,诱发局部炎性反应和组织破坏所致的晶体性关节炎,与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。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、急性痛风性关节炎、慢性痛风石形成,严重者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,累及肾脏可引起肾功能受损。中医学多将痛风归属于“痹证”范畴。其实,“痛风”病名古已有之,首见于元代名医朱丹溪《格致余论》《丹溪心法》,其所论痛风发病特点与现代医学完全一致。
2、病因病机
痛风的病因包括体质因素、饮食失节以及外感寒湿、劳力等。痛风的病位虽在肢体经络,但与脾胃肝肾密切相关。核心病机是湿热痹阻经络气血。脾主运化,胃主受纳,肝主疏泄,肾主蒸化,素体脾虚、肾虚,过嗜醇酒厚味、海鲜、油腻等,可内生湿热、痰湿等。而阳明胃热体质者,内湿容易从阳化热,湿热壅滞经络,气血痹阻,故可见引发痛风急性发作,表现为肢节红肿热痛。
痛风久病,湿热下注,煎熬成石,可成石淋。若痛风湿热,损伤肝肾,或留痰留瘀,可见骨节肿大畸形,或生痰核结节。
若湿热留恋,损伤脾肾,可导致脾肾虚损,脾肾虚损劳衰不断加重,肾元虚衰,湿浊邪毒内生,损伤气血,败坏脏腑,甚至可渐成关格危候。
3、与痹证鉴别:
(1)发病特点不同:《格致余论·痛风》指出:“彼痛风也者,大率因血受热,已自沸腾,其后或涉冷水,或立湿地,或扇取凉,或卧当风,寒凉外搏,热血得寒,污浊凝涩,所以作痛。夜则痛甚,行于阴也”。强调痛风的发病特点是“夜则痛甚”,常在夜间突然发作,疼痛剧烈,难以忍受。这与痹证的肢节疼痛、沉重、伸屈不利不同。痛风何以具备此特点?朱丹溪认为病属阴分,存在血热。血分本有沸腾之热,一旦涉水、遇到寒冷刺激,或居处潮湿,或劳倦当风,寒热相激导致污浊凝滞血脉,因此猝然发作。临床观察发现痛风急性发作,常有湿热蕴郁血分的病理基础,再遭遇各种应激因素诱发。
(2)病机特点不同:明代龚廷贤《万病回春·痛风》指出“一切痛风,肢节痛者,痛属火,肿属湿,不可食肉。肉属阳火,能助火,食则下有遗尿内有痞块,虽油炒热物鱼面,切以戒之。所以膏粱之人,多食煎炒、炙爆、酒肉热物蒸脏腑,所以,患痛风、恶毒、痈疽者最多”,强调痛风多发生于膏粱之人,乃因过嗜醇酒、肥肉,导致了湿热内生,阻痹经络气血而成。而痹证多为风、寒、湿、热等外邪侵袭,痹阻肢体经络气血。因此,岂可将痛风视为寻常痹证?

02
临床治疗

痛风的治疗与寻常痹证重视祛风散寒除湿不同,或应重视清热利湿,或应重视泄浊解毒,关键在于前后分消湿热浊邪。赵进喜教授临床强调分期辨证论治痛风,一般可分为急性发作期、缓解期与并发症期三期。急性期治疗应以祛邪治标、分消湿热为重点,缓解期则当扶正祛邪、标本同治。
1、急性发作期
(1)湿热痹阻者,症见关节红肿热痛,疼痛剧烈,发病急骤,多兼口黏、脘痞、大便黏腻、肢体沉重等,当治以祛风通痹,清热利湿,方用宣痹汤、四妙丸、上中下通治痛风方加减。临床常用经验方——分消湿热痛风汤,参考处方:炒苍白术各9-15g、黄柏9-12g、薏苡仁15-30g、川怀牛膝各12-15g、虎杖12-15g、金钱草12-15g、秦艽12-15g、秦皮12-15g、蚕砂9-15g、赤白芍各12-30g、威灵仙9-12g、白芷6-9g、防己12-15g、土茯苓15-30g、萆薢15-30g、忍冬藤15-30g、鸡血藤15-30g、炙甘草6g。该方适合于太阴脾虚体质,湿热下注者。若阳明胃热体质,湿热壅结,症见腹满,大便不畅者,可加用熟大黄、姜黄、蒲公英等,或配合升降散。若外受风寒湿诱发,遇阴冷天气,风寒、潮湿而诱发,可用羌活胜湿汤。若少阳气郁体质,或忧郁伤肝,肝经郁热,可配合大柴胡汤、四逆散。
(2)痰瘀痹阻者,多为痛风久病,反复发作,症见关节局部肿痛、局部皮色紫暗,发热不甚,夜间疼痛为甚,遇阴冷天气或受外伤而诱发等,治疗以化痰除湿、活血化瘀。方药可用指迷茯苓丸合身痛逐瘀汤加减。关节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者,可使用大黄粉、黄连粉、黄柏粉、冰片等,用醋、蜂蜜,或水调和,局部湿敷。
2、缓解期
(1)湿热留恋,脾肾不足者,症见关节局部时有肿痛,局部皮色紫暗,屈伸不利,或见皮下结节或痛风石,或伴有头晕,耳鸣,食少纳呆,咽干口腻,胸脘痞闷等,治当清热利湿,健脾补肾,方用四妙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。
(2)痰湿瘀结,肝肾亏虚者,可伴见腰膝酸痛、肢体麻木、小腿抽筋等,治当化痰祛瘀,滋补肝肾,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,可加用三七粉(冲服),或加炮山甲、苏木、桃仁、红花、地龙、鸡血藤等活血化瘀之品。
3、并发症期
(1)湿热下注,尿石阻结者,症见尿中突然中断,腰痛,牵涉少腹疼痛,向会阴部放射,伴尿下砂石,尿血,尿道不适,小便黄赤等,当治以清热利湿,化石散结,方用四逆散、三金二石汤加减。若腰痛、腹痛急性发作,抽掣而痛,疼痛剧烈者,可重用芍药甘草汤并加威灵仙、秦艽等。若尿出细小砂石未净,小便窘迫者,可配合葵子茯苓丸,加用猪苓、茯苓等。
(2)湿热内伤,肾元虚损者,症见神疲乏力,咽干口腻,或有恶心呕吐,胸脘痞闷,腰膝酸软,夜尿频多,或有浮肿、尿少等,治以清热化湿,化浊和胃,补肾培元,方用四妙丸、升降散、五子衍宗丸加减。


03
验案举隅

王某,男,45岁。2012年02月22日初诊。
主诉:右足踝及右拇趾疼痛2周。
现病史:患者2周前突然出现右足踝及右拇趾疼痛,局部皮温升高,曾就诊于当地医院,诊断为“痛风性关节炎”,予口服碳酸氢钠片、别嘌醇、双氯芬酸钠肠溶片,疼痛无缓解。刻下症:右足踝及右拇趾红肿热痛,体型肥胖,大便质粘。舌质红,舌体胖大,苔黄腻,脉沉,查血生化:肌酐189.6μmol/L,尿素氮8.63mmol/L,尿酸623.6μmol/L。
中医诊断:痛风 湿热阻痹证。
西医诊断:高尿酸血症 痛风性关节炎 慢性肾功能不全。
治法:清热利湿,宣痹止痛,前后分消湿热之邪。
方药:四妙丸加减。
处方:苍、白术各15g,黄柏12g,生薏苡仁30g,川、怀牛膝各15g,虎杖30g,金钱草15g,秦皮15g,土茯苓30g,萆薢30g,秦艽15g,白芷6g,威灵仙12g,赤、白芍各30g,忍冬藤30g,鸡血藤30g,姜黄12g,熟大黄9g,穿山龙30g。14剂,水煎服。
外治法:大黄粉9g,黄连粉9g,水调湿敷患处。
医嘱:低嘌呤饮食,避免劳累、负重。
二诊(2012年3月14日):右足踝及右拇趾疼痛较前减轻,咽痒咳嗽。舌质红,舌体胖大,苔黄腻,脉沉。查血生化:肌酐240μmol/L,尿酸607μmol/L。处方:生黄芪15g,当归12g,川芎12g,丹参25g,白芷6g,苍、白术各15g,黄柏12g,川、怀牛膝各15g,虎杖15g,金钱草15g,秦艽15g,威灵仙12g,秦皮15g,土茯苓30g,萆薢30g,赤、白芍各25g,穿山龙30g,蝉蜕12g,僵蚕12g,姜黄12g,熟大黄9g,薄荷9g,钩藤15g,14剂,水煎服。并给予海昆肾喜2粒 每日三次,配合苯溴马隆50mg 每日一次。
三诊(2012年03月28日):右足踝及右拇趾疼痛较前明显减轻,仍有咳嗽。舌质红,舌体胖大,苔薄白,脉沉。查血生化:肌酐148μmol/L,尿酸467μmol/L。上方加鸡血藤25g,忍冬藤25g,14剂,水煎服。配合海昆肾喜2粒 每日三次,金水宝5粒 每日三次。
四诊(2012年04月11日):右拇趾疼痛、咳嗽已愈,右足踝仍述轻微疼痛。舌质红,舌体胖大,苔薄白,脉沉。方药:上方去薄荷、钩藤,14剂,水煎服。
五诊(2012年04月26日):足部疼痛已愈,大便质稀,日3-4次。舌淡红,舌体胖大,苔薄白,脉沉。处方:生黄芪30g,当归12g,川芎12g,虎杖15g,金钱草15g,苍、白术各15g,黄柏12g,生薏米25g,川、怀牛膝各15g,木瓜15g,萆薢30g,炒白芍30g,土茯苓30g,秦艽15g,威灵仙12g,白芷6g,甘草6g,鸡血藤25g,忍冬藤25g,秦皮15g,熟大黄9g,14剂,水煎服。
其后,患者坚持门诊随诊,肌酐、尿酸逐渐下降,脚痛未再复发,病情长期稳定。
按语:痛风是一种常见代谢性疾病,常因体质因素加以饮食不慎、嗜食辛辣肥甘、醇酒过度等不良生活方式所致。本例为阳明体质患者,体型肥胖,胃热亢盛,嗜食肥甘,内生湿热,湿热下注,阻滞经络,不通则痛,故见足关节红肿疼痛;湿热壅滞胃肠,故大便质粘。急性期急治其标,主要以四妙丸加虎杖、金钱草、萆薢、土茯苓、大黄等前后分消湿热之邪,秦艽、白芷、威灵仙、忍冬藤、鸡血藤、穿山龙以祛风通络,活血止痛,芍药、甘草缓急止痛。二诊,随证加薄荷、钩藤者,为祝谌予教授治疗咽痒咳嗽经验方,疏外风、息内风,肝肺同治以止咳也。同时辅以大黄粉、黄连粉外敷患处,清热凉血、消肿止痛,有利于发挥中医内治、外治相结合的优势。疼痛稍缓后标本兼治,在清热利湿,通络止痛的基础上以升降散配合海昆肾喜胶囊降浊泄毒,保护肾功能,黄芪、当归、川芎、丹参、金水宝以补虚培本。在辨体质、分期论治下患者疼痛得以较快缓解,肌酐、尿酸水平下降,肾功能得以改善,并且疗效持久,病情长期平稳。


结语:
赵进喜教授临床常采用辨体质-辨病-辨证“三位一体”诊疗模式治疗痛风。
首先要辨别三阴三阳体质类型。太阴体质者应注意健脾和胃,阳明体质者则应通便泄热,少阳体质者应治以疏肝理气。
其次,痛风总以湿热内伤为病理基础,多因过食肥甘、醇酒,阴冷、湿热等天气或环境下诱发,症见局部关节红肿热痛,疼痛剧烈,夜间突发,尤其是以足太阴脾经络循行之处第1跖趾关节最为多发,足背、足跟、踝、膝等关节也常受累,治疗以除湿通痹为大法,选用四妙丸、宣痹汤等为基本处方,药用薏苡仁、虎杖、金钱草、秦皮、秦艽、茯苓、萆薢等利湿之品。
再次,考虑到本病各期的病机不同,治疗侧重也有所不同,发作期以邪实为主,治法侧重于祛风通痹、清热利湿、化痰除湿、活血除湿等祛邪之法为主;缓解期虚实夹杂,祛瘀化湿的同时注重补益肝脾肾;并发症期在浊毒内停的同时多伴有元气亏虚,在化浊和胃,化石散结的同时注重培补肾元。
另外,根据临床症状选用相应方药也很重要。如大便不爽者,可加熟大黄消滞通便;嗜酒诱发者,可加葛花、枳椇子、焦山楂醒酒化滞;风寒湿痹,关节冷痛者,可加威灵仙、白芷、独活甚至制川乌、制草乌、细辛、桂枝祛风散寒、温经止痛;腰膝酸痛、腿脚抽筋者,加杜仲、川断、寄生、狗脊、木瓜、赤白芍、甘草等,以补肾壮骨,缓急解痉;久病瘀血,肌肤甲错者,可加炮山甲、莪术、三七粉、土鳖虫活血化瘀。痛风性肾病,肾元虚衰,浊毒内蕴者,常可用当归补血汤、升降散合方,益气养血、泄浊排毒。
参考书籍:
《赵进喜临证心悟》
《内分泌代谢病中西医诊治》
《中医内科学实用新教程》
注:文中所列方剂、药物、具体剂量及治疗方法等,仅供临床医生参考。
编 辑|唐莹
排 版|林元媛 潘星如
审 对|铿锵幕后小分队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赵进喜博士一笑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