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编者按

柴胡剂临证心悟
柴胡剂是以柴胡为主药,或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的一类方剂,在《伤寒论》中共有6首。赵进喜教授临床善用柴胡剂治疗多种疾病,本文主要根据《赵进喜临证心悟》整理而成,以飨读者。
01
柴胡加芒硝汤

组成:1/3小柴胡汤+芒硝二两。
主治:柴胡证兼有胃肠结热,出现胸胁满而呕、日晡所发潮热者。
典型腹证:“胸胁苦满,如立二大竹,按之坚”或“大柴胡腹状,脐上动气,愈按愈强”(《腹证奇览》)。
临证发挥:《伤寒论》104条一方面有小柴胡汤证的表现,胸胁满闷、呕吐,一方面还有胃肠结热,傍晚发热。治疗上可以先用小柴胡汤以解外,如果服药后效果不好,需用柴胡加芒硝汤,解表与攻里并行,芒硝不仅是通下,更是清泄胃肠结热。现代本方多用于胆囊炎、胆石症等。

02
柴胡桂枝汤


组成:1/2小柴胡汤+1/2桂枝汤。
主治:外感病六七日不解,发热、微恶寒,肢节烦疼,外有风寒表证,内有郁热犯胃而出现的微呕,心下支结者。
方解:本方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,桂枝汤可祛风解表散邪,小柴胡汤可清解郁热,有表里同治、寒温并用之功,外解表邪,内清郁热。
典型腹证:“心下支结”,即心下痞结或硬满,或支撑两胁。
临证发挥:不论外感内伤,凡辨证属于风寒在表、郁热在里、营卫失和,或肝胆郁热、脾胃虚寒、肝胃不和,或具备本方证腹证特点者, 即可选用柴胡桂枝汤加减化裁。临床上可用于外感病发热、类风湿关节炎、肝胆病、脾胃病、癫痫及妇科、儿科疑难杂证。
111
验案举例
曾治北京市顺义区天竺镇一中年妇女。患类风湿关节炎,双手关节肿胀、疼痛,晨僵,胃中不舒,腰痛,每于阴雨天加重,口苦咽干、目眩,微恶风寒,四肢疼烦,舌暗红,苔薄黄,脉沉细弦。辨证:外感寒湿,内有郁热。治法:散寒祛风,清解郁热。方用柴胡桂枝汤加鸡血藤25g、络石藤25g、青风藤25g、忍冬藤25g。服药7剂,双手关节疼痛减轻,肿胀渐消。继服14剂,四肢烦痛大减,腰痛也减。原方加减,坚持服药两月余,病归平稳。


03
柴胡桂枝干姜汤

组成:小柴胡汤去半夏、人参、生姜、大枣,加桂枝三两,干姜、牡蛎二两,天花粉四两。
主治:外感病汗下伤阳,郁热不解,胸胁满微结,小便不利,渴而不呕,但头汗出,往来寒热,心烦者。
典型腹证:两胁肋下胀满, 以手按之疼痛,或心下不舒喜温喜按,或有心下膨满, 脐上动悸, 甚或心下部触之有振水音,全腹按之无力。
临证发挥:本方所治乃外感病汗下不解,郁热伤津,脾胃虚寒,故清解郁热、生津止渴与温中散寒药同用。临床上凡见胸胁苦满、口苦咽干、寒热心烦等肝胆郁热证候的同时又有腹满便溏、纳呆不食等脾胃虚寒表现者,或具备柴胡桂枝干姜汤腹证者, 即可选用本方治疗。现代医学的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肝胆肿瘤、胃肠功能紊乱、更年期综合征等,均可酌情选用此方治疗。

04
柴胡加龙骨牡蛎汤

组成:1/2小柴胡汤+龙骨、牡蛎、铅丹、桂枝各一两半、大黄二两。
主治:外感病下之,邪热内陷,阳气受伤,胸满烦惊,谵语,小便不利, 周身困重, 转侧不能者。
典型腹证:胸胁满闷,按之不舒。
临证发挥:《伤寒论》107条用治外感病,下之不解,阳气受伤而邪热内结,心神不宁之证。因铅丹有毒,临床常易以青礞石、生铁落等镇心安神。若烦躁、发狂,加生铁落(30g,先煎);若失眠、心烦、心悸,加珍珠母、琥珀粉;若耳鸣、头晕,加磁石、石菖蒲、远志。临床上凡表现为较突出的精神症状,同时具备该方证腹证特点,或有阳气受伤与郁热内结病机同在、心神不敛者,表现为惊悸、失眠、多梦、欲狂发狂、癫痫等,均可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。
111
验案举例
石某,男,23岁。因高考落榜引发神志错乱,多疑善虑,情绪失控,躁扰不宁,时独坐一隅,终日不思茶饭,舌苔厚腻,舌边有浊沫,脉弦细滑。中医辨证:郁热、痰浊上蒙心神。投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。处方:柴胡12g,黄芩9g,沙参12g,黄连9g,胆南星12g,陈皮12g,石菖蒲12g,远志12g,生龙骨30g(先煎),牡蛎30g(先煎),半夏12g,茯苓18g,青礞石30g(先煎),炙甘草6g。服上药月余,心中烦乱明显减轻,睡眠转佳,情绪已能控制,继续服用月余,病归平稳,随访6年,未再复发,已结婚生子。

05
后世常用柴胡剂简介

后世医家对柴胡剂也多有创新,现简介部分于下。
柴胡陷胸汤(《通俗伤寒论》):小柴胡汤去参、草、枣,加枳实、桔梗、小陷胸汤而成,用于少阳郁热兼有痰热结胸,表现为“少阳证具,胸膈痞满,按之痛”者。
柴胡达原饮(《通俗伤寒论》):小柴胡汤去夏、参、枣、姜,加枳壳、桔梗、厚朴、草果、槟榔、荷叶梗、青皮而成,治疗邪伏膜原,湿重于热,表现为“往来寒热,休作有时, 头眩, 胸膈痞满,心中懊恼,咳痰不爽, 口腻厌食, 便秘腹胀, 苔厚腻如积粉者”。
柴平汤(《景岳全书》):小柴胡汤合平胃散。赵进喜教授认为可治疗糖尿病及胆囊炎、肝硬化、胆汁反流性胃炎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、胃肠功能紊乱、功能性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,少阳肝郁体质或肝经郁热兼湿热困脾者。
柴苓汤(《金镜内台方议》):小柴胡汤合五苓散。治疗少阳郁热兼水湿内停,膀胱气化不利者,赵进喜教授多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,症见恶寒发热、口苦、咽干、头晕、心烦失眠、小便不利者,还可配合当归芍药散加马鞭草、刘寄奴等治疗女性特发性水肿伴口苦、咽干者。
柴胡解毒汤(《伤寒论十四讲》):小柴胡汤去参、草、枣,加茵陈、土茯苓、凤尾草、草河车,为刘渡舟教授验方,治疗肝胆湿热日久成毒,蕴郁不解,而见口苦、心烦、胁满或痛、饮食不振,恶闻荤腥,体疲无力等。刘老另有柴胡鳖甲汤、柴胡三石解毒汤、柴胡活络汤、柴胡止痛汤等肝病名方。
柴胡脊瓜汤(验方):小柴胡汤合脊瓜汤(吕仁和教授验方,组成:狗脊、木瓜、桑寄生、川牛膝、续断),治疗绝经前后诸症、卵巢早衰、慢性肾炎、糖尿病肾病、慢性肾衰竭等辨证属于肝郁肾虚者,临床表现为头晕、项强、急躁易怒、腰酸乏力、下肢浮肿、舌质暗、苔黄腻、脉沉细等。
111
验案举例(柴胡达原饮)
魏某,女,9岁,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魏庄村人,1990年7月28日初诊。
主诉:高热不退3日。
病史:患者3日前出现高热,体温波动在39.1-40.5°C ,发热24小时内出现神昏、惊厥危证。患者神昏不知人,时有肢体抽搐、口噤不开,伴有喘促、躁扰不宁,当地医院诊断为“乙型脑炎”。予支持治疗配合中药“醒脑静注射液”静点,无明显好转。急告病危,并急请中医会诊。诊查:口唇紫暗,开其口,见舌红、苔白厚如积粉,脉数而有弦紧之象。
辨病辨证:暑温病;暑湿外袭,邪伏膜原,湿蒙清窍,热极动风。
治法:透达膜原,清热散邪,祛湿化浊。
处方:柴胡达原饮合蒿芩清胆汤、白虎汤加减。
具体用药:北柴胡12g、银柴胡12g、黄芩9g、知母12g、白芍12g、草果9g、厚朴9g、槟榔9g、青蒿9g、生石膏25g、金银花15g、忍冬藤15g、丝瓜络12g、生甘草6g。3剂。
1990年8月1日,二诊。服药一剂,体温降至38°C以下,三剂药尽,体温降至正常,神志清而惊厥止。继投以清养之剂,并配合西药“脑活素”静点。调治月余,渐趋康复。无论智力、视力、听力,还是肢体运动,均未留下任何后遗症。

06
结 语

中医有治疗八法,其中“和法”非常重要,清代戴天章《广瘟疫论》说:“寒热并用之为和,补泻合剂之为和,表里双解之为和,平其亢逆之为和”,小柴胡汤符合以上四点,是最典型的和解之剂。小柴胡汤具有十分广泛的临床应用,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量柴胡汤类方,用于治疗现代常见病、疑难病具有非常好的临床疗效。

参考书籍:
《赵进喜临证心悟》
《赵进喜三阴三阳<伤寒论>讲稿》
《三阴三阳统百病:赵进喜精讲<伤寒论>》
《重订通俗伤寒论》
《伤寒论十四讲》
《当代名中医医案精华》
注:文中所列方剂、药物、具体剂量及治疗方法等,仅供临床医生参考。个案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,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,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。本文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。
编 辑|唐莹
排 版|潘星如 林元媛
审 对|铿锵幕后小分队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赵进喜博士一笑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