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编者按:

赵进喜教授运用
桂枝汤类方临证心悟
(上)
桂枝汤类方是以桂枝为主药或由桂枝汤加减而来的一类方剂,在《伤寒论》中共有17首。桂枝汤被誉为“仲景群方之冠”,具有滋阴和阳,解肌散邪,外调营卫,内和脾胃的功效,徐彬曰:“外证得之,解肌和营卫,内证得之,化气调阴阳。”因此,桂枝汤及其类方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。本文主要根据《赵进喜临证心悟》整理而成,以飨读者。
01
桂枝汤

组成:桂枝、芍药、生姜各三两,大枣十二枚,炙甘草二两。
主治:太阳病中风证。即太阳卫阳不足之人感受风寒, 正邪交争于表,营卫失和,卫强营弱, 症见恶风寒、身发热、头项强痛、汗自出、脉浮缓等。典型脉象为“阳浮而阴弱”,“阳浮”提示卫气强,卫气与邪争于肌表, 故热自发;“阴弱”提示营阴不足,卫气失固,营阴外泄,故而汗自出。可表现为脉浮缓弱, “缓”以弱言,非脉率缓慢之意。
典型腹证:腹壁稍膨胀有张力,但按之抵抗感不甚,正按之不应于腹底,不硬不实。或轻度腹肌挛急,或自觉有气上冲之时,右侧腹肌痉挛可见,或有脐上中脘动气。
配伍发挥:本方用桂枝配炙甘草,辛甘化阳以助卫;芍药配炙甘草,酸苦甘化阴以和营;大枣、生姜调和脾胃、兼调营卫。煎服法要求药后喝热稀粥,温覆避风,旨在使谷气内充,助汤药发汗,除卫分之邪, 内资汗源而和营阴之虚。
临床应用:柯韵伯明确指出桂枝汤的使用指征:“凡头痛发热、恶风恶寒、其脉浮而弱、汗自出者,不拘何经,不论中风、伤寒、杂病,咸得用此发汗;若妄汗、妄下,而表不解者,仍当用此解肌。”桂枝汤适应证很广,包括阳明体质,外感风寒,见脉迟、汗出多而微恶寒者;太阴体质,外感风寒,脉浮、有表证者;甚至杂病而表现为阵发性发热汗出,久不愈者。至于《金匮要略》所论“妇人得平脉,阳脉小弱,其人渴,不得食,无寒热,名妊娠”,说明妇女妊娠也可用桂枝汤。
为什么桂枝汤适应证这么广?这是因为桂枝汤,功擅调和,有双向调节作用,外能调和营卫,内可调和脾胃、调和阴阳、调和气血故也。临床上,无论是外感内伤,凡具有邪伤卫表、卫强营弱病机特点,在里则阴阳不和,在外则营卫失调,或具备汗出、脉浮弱等主症者,均可选用桂枝汤。而且用治荨麻疹、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,也常有疗效。

02
桂枝加桂汤

组成:桂枝汤加重桂枝二两。
主治:《伤寒论》第117条,用治“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,气从少腹上冲心者”。
典型腹证:平素腹软无物,常见心悸,发作时气从少腹上冲至心,憋闷难受欲死,腹硬如板或小腹气聚结块,可渐渐增大,或有腹痛、手足冷。
临床应用:本方较桂枝汤温阳作用更强,可温通阳气、平冲降逆、坐镇阴寒,可用于治疗阳虚、冲气上逆之奔豚气。临床上奔豚气 (癔病、神经宫能症)、呃逆 (膈肌痉挛)、腹痛 (结肠过敏)以及抽动秽语综合征、胸痹心痛 (冠心病),凡具备桂枝加桂汤证主症或具有其病机特点者,皆可选用本方。也可用于雷诺病、硬皮病、冻疮。


03
桂枝加芍药汤
(附:桂枝加大黄汤)

组成:桂枝杨原方倍用芍药(桂枝加芍药汤);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二两(桂枝加大黄汤)。
主治:桂枝加芍药汤《伤寒论》第279条,原治太阳病误下,转属太阴,乃误下伤阳,寒邪内陷,脉络凝滞,其特点是腹胀满、时腹痛、腹肌挛急。
典型腹证:(桂枝加芍药汤证)腹部胀满,扪之有抵抗感,腹肌痉挛,但按之不硬不实,正按之也不应于腹底。腹痛呈阵发性。
(桂枝加大黄汤证)腹部胀满较甚,腹部疼痛剧烈,腹肌痉挛较之桂枝加芍药汤更甚,扪之抵抗感明显。心下至脐上,按之硬而实。此即所谓“大实痛”。
临床应用:《神农本草经》称芍药“主五内腹痛,下瘀血,除血痹”, 或为本方重用芍药之理。根据现代药理研究,白芍可以缓急止痛,赤芍可以活血祛瘀,临床上,赤芍、白芍同用,可提高疗效。
桂枝加大黄汤所致“大实痛”与桂枝加芍药汤证机制相类。《伤寒论》第280条云:“太阴为病,脉弱,其人续自便利,设当行大黄、芍药者,宜减之,以其人胃气弱, 易动故也”,将芍药与大黄同列,而大柴胡汤、麻子仁丸、桃核承气汤等通下之方,更是芍药、大黄同用,提示芍药、大黄有类似功效。桂枝加大黄汤中大黄用量较小,且不后下,更未配伍枳实、厚朴等,说明并非着眼于通便。即使脾胃虚弱, 大便利者,也可用之。所以,桂枝加大黄汤证之“大实痛”,与阳明腑实腹痛不同。考虑为太阳病误下,脾胃失和,阳气失用,寒凝脉滞,而且也可能存在腐秽之物壅滞,而见“大实痛”症状。治当用桂枝、生姜温中通阳,并重用芍药,更加大黄,活血祛瘀,并辟秽破滞,逐腐秽污浊外出。临床上凡以“腹满时痛”“大实痛”为主症,腹证符合典型特点,如胃肠痉挛等,均可选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。
验案举隅:
曾治肥乡县城食堂赵经理妻,56岁,症见腹部胀满不舒,时腹自痛,每过一个时期,就因劳累和饮食失宜,诱发腹痛大发作1次,其腹痛剧烈难忍,腹满时甚至上腹部起包,按之硬实,伴冷汗淋漓,曾被误诊为肠梗阻而行手术探查。察其舌淡红,苔剥,脉弦细,腹诊符合桂枝加芍药汤腹证特点,遂给予桂枝加芍药汤:桂枝9g,赤芍12g,白芍12g,生姜9g,大枣12枚,炙甘草6g,投方5剂,腹满减,腹痛止。随访近1年,未再复发。


04
桂枝加葛根汤

组成:桂枝汤加葛根四两、麻黄三两。
主治:《伤寒论》第14条,原用治太阳病,项背强急、汗出恶风的“太阳病中风兼经输不利”证。
临床应用:在桂枝汤调和营卫, 解肌散风基础上 ,更加葛根解肌散邪 ,更可缓解筋脉之拘急,致津液上承,以解决项背强急症状。煎服法要求先煎麻黄、葛根,去其上沫,再纳诸药煎,意在缓解药物峻烈之性。至于方中麻黄,宋本《伤寒论》有麻黄三两,多数医家认为此为误入,故当去之,今与葛根汤条文互参,结合临床实际,考虑确实当以无麻黄为是。现代医家根据本方解肌散风舒筋脉等特点,常用本方治疗颈椎病、血管神经性头痛、面神经麻痹等,也有疗效。


05
桂枝加厚朴杏子汤

组成:桂枝汤更加厚朴二两、杏仁五十枚。
主治:《伤寒论》第18、43条,原用治太阳病,误下致喘;或素有喘疾,复感风寒,引动宿喘者。
临床应用:方中用桂枝汤调和营卫、解肌散邪,加厚朴、杏仁利肺止咳、降逆平喘。煎服法则同于桂枝汤,也须温覆取汗,是解表、疏风、散邪、宣肺之意。风邪一去,肺气自利,喘证自平。主要用于太阳卫阳素虚,或素有喘疾,复感风寒导致喘证急性发作和太阳病表证误下或寒凉太过,寒伤肺气导致喘证发作者。包括急性支气管炎,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,或部分过敏性哮喘而表现为寒喘的患者。


06
桂枝加附子汤

组成:桂枝汤加炮附子一枚。
主治:《伤寒论》第20条,用治“太阳病发汗,遂漏不止,其人恶风、小便难、四肢微急、难以屈伸者”。
典型腹证:心下痞满,按之疼痛,或心下结聚,有冷气凝结,时有鸣动,甚至少腹里急、疼痛,手足凉,肢体挛急、难以屈伸。
临床应用:尤在泾《伤寒贯珠集》云:“夫阳者,所以实腠理、行律液,运肢体者也。今发汗而使阳虚,既不能护其外,又不能温其里,则汗出而小便难矣,邪风之气,亦不能随汗而解,所以恶风、四肢微急,难以屈伸。”扼要论述了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病机。本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气血,加附子扶阳固表、温经散寒,适用于阳虚外感病。凡有阳虚、风邪外犯病机者,也可根据病情,灵活应用。


07
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
人参三两新加汤

组成: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、人参三两。
主治:《伤寒论》第62条,用治“发汗后,身疼痛,脉沉迟者”,乃太阳病发汗过多、气营受伤身痛之证。
临床应用:桂枝新加汤用桂枝汤调和营卫,重用芍药养营开痹,加人参补气生津,重用生姜辛温通阳,引诸药共达于肌表而治身痛,有邪正两顾之意。不仅适用于营血不足身痛证,也用于气血俱虚身疼痛者。现代临床该方常被应用于虚人感冒身疼痛和妇女产后身痛、产后风湿等,皆有佳效。


参考书籍:
《赵进喜临证心悟》
《中医临床经典概要(第2版)》
注:文中所列方剂、药物、具体剂量及治疗方法等,仅供临床医生参考。
编 辑|唐莹
排 版|潘星如 林元媛
审 对|铿锵幕后小分队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赵进喜博士一笑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