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编者按:

赵进喜教授运用
桂枝汤类方临证心悟
(下)
桂枝汤类方是以桂枝为主药或由桂枝汤加减而来的一类方剂,在《伤寒论》中共有17首。桂枝汤被誉为“仲景群方之冠”,具有滋阴和阳,解肌散邪,外调营卫,内和脾胃的功效,徐彬曰:“外证得之,解肌和营卫,内证得之,化气调阴阳。”因此,桂枝汤及其类方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。本文主要根据《赵进喜临证心悟》整理而成,以飨读者。
08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

组成:桂枝汤去桂枝,加茯苓、白术各三两。
主治:《伤寒论》第28条,原治“服桂枝汤,或下之,仍头项强痛,翕翕发热,无汗,心下满微痛,小便不利者”。
典型腹证:心下满微痛,腹肌挛急,或心下痞,水入口即吐,或少腹里急,或脐下悸,头眩,吐涎沫,无腹肌挛急。
临床应用:对本方药物组成,历代医家争议颇多。《医宗金鉴》认为“去桂”应是去芍药之误;成无己认为不应去桂也不应去芍;钱潢认为原条文有错简;阎德润认为去桂、去芍均可。而王肯堂、尤在泾、柯韵伯、陈修园、徐灵胎、陈慎吾、刘渡舟则认为应按原书精神理解, 去桂加茯苓白术没有错。赵进喜教授认为,研究古书必须从白文出发,没有版本学依据,从主观认识出发,妄论错简, 往往搞错。《内经》云:“三焦膀胱者,腠理毫毛其应”。说明太阳系统的卫气护表功能与膀胱三焦的气化功能,是有密切联系的。表邪去则水自化,水气化则表自解。所以,麻、桂、香薷等解表药,多兼可利水,滑石、通草、竹叶等清利之品,皆有益于解表。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就是利在内之水饮,调在表之营卫的代表方剂。方后注云:“小便利则愈 ”,说明该方确有通利小便之用。唐容川论五苓散与本方效用时说:“五苓散重在以桂枝以发汗,发汗即所以利水也;该方重在苓术以利水,利水即所以发汗也。实知水能化气,气能行水之故。”可以说深得仲景之心。
本方具有通阳达表、利水化饮之功,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病, 水不气化,营卫失和,发热久不去者。但该方腹证,有所谓“心下满微痛”,与西医慢性胃炎、溃疡病、十二指肠壅积表现相类,所以用本方治疗胃病等, 也常可取得较好疗效。


09
桂枝去芍药汤
(附: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)

组成:桂枝汤去芍药。若再加炮附子一枚则为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。
主治:桂枝去芍药汤在《伤寒论》第21条用治“太阳病,下之后,脉促胸满者”,是太阳卫阳素虚体质的患者,感受外邪之后,复经误下,心阳受伤所致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则用治桂枝去芍药汤证兼“微恶寒者”(成本为“微恶寒者”,宋本为“微寒者”,也有理解为“脉微恶寒”者)。
典型腹证:胸中满闷,自心下部以下均无力,按之也无痞硬拘急之感。
临床应用:桂枝去芍药汤证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,可见于部分心肌炎患者。对于多种心脏病,凡表现为胸闷、心悸、咳逆、气短, 证属胸阳不振、阴邪内乘者,选用桂枝去芍药汤,均可取效。冠心病胸满气短,或心绞痛每于夜间发作者 , 也可投用此方。


10
桂枝甘草汤
(附: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)
(附: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)

组成:桂枝四两、炙甘草二两(桂枝甘草汤)。桂枝一两、炙甘草二两,龙骨、牡蛎各二两(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)。桂枝汤去芍药加牡蛎五两,蜀漆三两、龙骨四两。
主治:桂枝甘草汤见于《伤寒论》第64条,用治“发汗过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 欲得按者”,乃发汗过多、心阳受损之证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见于《伤寒论》第118条,主治“火逆下之,因烧针烦躁者 ”,乃火法、下法误治所致的阳气受损、虚阳浮动、神失守舍之证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见于《伤寒论》第112条,用治“伤寒脉浮,医者以火迫劫之,亡阳,必惊狂,卧起不安者”,属于外感病误用火劫,亡阳重症,表现为惊狂而卧起不安。
典型腹证:(桂枝甘草汤证)脐上至心胸部动悸,扑扑跳动不安,气上冲逆,甚为急迫,故病人叉手自冒心,急欲得按。(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)与桂枝甘草汤证类似,气上冲逆不甚急迫,脐上动悸、烦躁突出。
临床应用:桂枝甘草汤主要用于治疗心阳虚所致心悸、怔忡,可为外感病汗多伤阳所致,也可见于内伤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则主要用于治疗心阳不足、虚阳扰动、心神不宁所致的烦躁、心悸、汗出、不寐、遗精等,可见于多种原因所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、神经衰弱、心血管疾病等。临床上,对于阴阳两虚所致的心悸证, 也可用桂枝甘草汤和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。而桂枝去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则多用于亡阳惊狂重症。


11
当归四逆汤
(附: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)

组成: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、通草、细辛各三两,增加大枣用量至二十五枚。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二升、生姜半斤(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)。
主治:当归四逆汤见于《伤寒论》第351条,用治“手足厥寒, 脉细欲绝”者,乃血虚寒凝、经脉不利,以致气血不能温养四末所致之证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见于《伤寒论》第352条,用于当归四逆汤证,其人内有久寒者。
典型腹证:(当归四逆汤证)腹部虚满,腹表按之有抵抗,正按至腹底则无力,腹直肌拘急,手足厥寒。(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)腹中冷痛,喜温喜按,或腹中拘挛而痛,或腹腰挛痛,或少腹掣痛,或自觉腹中寒气攻冲作痛,也必有手足厥寒。
临床应用:当归四逆汤主证是手足厥寒、脉细欲绝,常见于结缔组织疾病,如类风湿、硬皮病、皮肌炎、大动脉炎等,也常见于周围血管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、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雷诺氏病等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所治“内有久寒”,则可能包括胃肠寒结、子宫内寒等,当有呕利、腹痛等症状,相对于寒滞经脉而称“内寒”,故吴茱萸、生姜用量加倍,并用清酒煎药,以加强温中散寒之力,可用于血虚寒凝,包括经脉寒凝和内脏寒凝所致的多种疾病。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。


12
小建中汤

组成: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。(若加黄芪为黄芪建中汤,再加当归名黄芪当归建中汤。)
主治:《伤寒论》第100条用治“伤寒,阳脉涩、阴脉弦,法当腹中急痛”,第102条用治“伤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烦者”。《金匮要略》用冶“虚劳里急,悸衄,腹中疼,梦失精,四肢酸痛,手足烦热,咽干口燥 ”“妇人腹中痛 ”以及 “男子黄,小便自利”等。小建中汤所治伤寒是虚人外感之类;所治虚劳乃脾胃内伤、阴阳失和所致。而对于所谓“男子黄”,一般认为虚劳萎黄,但也有谓之“脱力黄胖病”者,亦言之有据。黄芪建中汤则主治“虚劳里急,诸不足”,其虚损程度较之小建中汤程度更重。
典型腹证:腹直肌拘挛,脐旁两侧肌肉绷急,如上下竖立的两片竹板,深按之则不硬不实。或有明显心下动悸。
临床应用:临床上,凡脾胃虚弱体质,易疲劳,四肢倦怠,脉见虚象,常出现腹痛、心悸、盗汗、衄血、手足烦热、咽干口燥等症, 符合小建中汤腹证者,无论是虚人外感,还是溃疡病等消化系统疾病,或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,皆可选用本方治疗。
验案举隅:
张某,男,39岁。主因胃脘疼痛入院。脘腹疼痛每于饥饿时发作。经检查诊断为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、胃粘膜脱垂”。伴有畏寒,四肢困倦,手足心烦热,睡眠不实,口干咽燥等症, 腹诊腹肌紧张,腹直肌拘挛,右上腹部轻度压痛,心下动悸。舌淡红,苔薄黄,脉弦细。符合小建中汤腹证特点,乃脾胃虚弱,阴阳失和之候。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,脾胃内伤,则气血阴阳生化无源,阴虚则热,阳虚则寒,终可致阴阳失和,故出现一系列复杂证候。手足心热, 咽干口燥的出现, 很类似于李东垣的气虚“阴火证”。故治当“甘温除热”为主, 中气健则阴阳和。正如《金匮要略心典》所谓:“欲求阴阳之和者,必立中气,求中气之立者,必建中也。”处方:桂枝9g,赤芍12g,白芍12g,当归10g,生黄芪18g,枳实12g,白及12g,生姜3片,大枣12枚,炙甘草9g,黄连6g。3剂,胃脘疼即减,继服20余剂,诸症消失。1月后复查,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己愈合,未见胃粘膜脱垂。


参考书籍:
《赵进喜临证心悟》
《中医临床经典概要(第2版)》
注:文中所列方剂、药物、具体剂量及治疗方法等,仅供临床医生参考。
编 辑|唐莹
排 版|潘星如 林元媛
审 对|铿锵幕后小分队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赵进喜博士一笑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