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编者按:

赵进喜教授运用
温病学名方临证心悟
温病学属于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,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,有很多名方流传于后世,广泛用于瘟疫、温病以及诸多内伤杂病。赵进喜教授在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视温病学理法和方药,拓展了很多方剂的使用范围,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。本文主要根据《赵进喜临证心悟》整理而成,旨在介绍赵进喜教授运用温病学名方的经验与体会,以飨读者。
01
银翘散

组成:连翘、金银花各一两,桔梗、薄荷、牛蒡子各六钱,竹叶、荆芥穗各四钱,淡豆豉、生甘草各五钱。上杵为散,每服六钱,鲜苇根汤煎。
临证心悟:银翘散是吴鞠通《温病条辨》论治温热病初期主方,作为辛凉苦甘合方,被称为“辛凉平剂”。吴鞠通自注曰:“病初起,且去入里之黄芩,勿犯中焦;加银花辛凉,芥穗芳香,散热解毒,牛蒡子辛平润肺,解热散结,除风利咽,皆手太阴肺药也”,体现了“治上焦如羽,非轻不举”的精神,用药轻清灵动,即“轻可去实”之意。原方本杵为散,鲜芦根煎汤冲服,强调不可过煎,即取其轻清之意。
吴鞠通明确指出本方非发汗之方,妙用荆芥、豆豉但透邪耳。至若温病发汗后发疹,乃邪热内迫营分,故治当去辛透之豆豉,加生地、丹皮、倍玄参,加大青叶,重在清热解毒、育阴凉营。赵绍琴教授反复强调治温病忌汗,即吴鞠通意。河北名医李世懋教授强调叶天士“在卫汗之可也”之“汗”,不是发汗治法,而是通过辛凉清解达到汗出热透之目的,亦此意也。
该方服药方法,原书病轻者每日服药三次,病重者,每日服药四次,对现代临床治疗发热颇有启发。增加服药频度,以使药物发挥持续作用。值得效法。
银翘散适合于多种肺系温病如风温、温热、瘟疫、冬温的初期肺卫表证阶段。可根据是否挟有阴虚津耗,是否夹有肺热以及邪热是否已迫及营血,灵活加减。凡温热性质的温病,尤其是肺系温病初期肺卫表证阶段、风热感冒以及各种外感温热、风热邪毒诱发加重的临床各科疾病,皆可用之。
恩师河北省中医院儿科张贵印老师就非常喜用银翘散加减方——银翘丹石汤治疗青少年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咽痛等,发热数日不退者,常去荆芥、豆豉,金银花、忍冬藤同用,加柴胡、黄芩、生石膏、丹皮、丝瓜络,屡用屡验。至于外感风热继发的心肌炎、肾炎,外感风热相关的风湿热、类风湿关节炎、亚急性甲状腺炎、口疮、中耳炎,甚至是银屑病、痤疮等热毒相关皮肤病,投用银翘散加减,亦常有佳效。唯病毒性心肌炎心动过速或有早搏者,可配合生脉散或加丹参、苦参、黄连等;肾炎急性发作,则应配合宣肺利水、凉血活血之药如桑白皮、芦根、石韦、茯苓、白茅根、丹参等。不同疾病,不同临床表现,脉证不同,用药有别,灵活加减,自可取效。
验案举隅
李某某,男,65岁。
主诉:颜面及肢体浮肿1周余。
现病史:患者2周前患上呼吸道感染,发热,咳嗽,周身不舒,经服抗菌消炎药,发热退。1周前出现颜面及肢体浮肿,查尿常规:Pro2+,BLD3+,RBC15-30/HP。ASO滴度增高,血沉加快。
刻下症:颜面及肢体浮肿,咽痛,咳嗽,头身不适,腰酸,周身乏力,小便黄赤,大便尚调。
查体:BP 160/95mmHg。咽部略红,可见乳蛾红肿。舌质暗红,苔薄黄,脉滑数。
西医诊断:急性肾炎。
中医诊断:卒病肾风 风热犯肺,内陷于肾,热伤肾络。
治法:清热解毒凉血,活血化瘀,宣肺利水。
处方:金银花15g、连翘12g、丹参15g、益母草12g、桑叶9g、菊花9g、薄荷6g(后下)、钩藤15 g、芦根15g、石韦25g、桑白皮30g、白茅根30g、玄参12g、侧柏叶12g,7剂。
二诊:药后咽痛、咳嗽、疲乏减轻,浮肿消退。舌略红,脉细略滑。尿常规示镜下血尿减轻。效不更方,继予14剂。
三诊:药后咽痛、咳嗽消失。舌略红,脉细。尿常规:Pro(-),RBC3-5/HP。改育阴之方。处方:生地黄24g、山萸肉12g、生山药12g 、茯苓9g、泽泻9g、丹皮9g、金银花15g、连翘12g、丹参15g、益母草12g、桑叶9g、菊花9g、女贞子12g、旱莲草15g、芦根15g、石韦15g、白茅根30g,4剂。
四诊:药后略有咽干、疲乏。舌暗红,脉细。尿常规指标均正常。改益气养阴、清解余邪之方。处方:生黄芪12g、沙参9g、麦冬9g、地骨皮12g、石莲子12g、柴胡9g、黄芩6g、茯苓9g、车前子9g(包煎)、丹参15g、益母草12g、女贞子12g、旱莲草15g、金银花15g、连翘12g、白花蛇舌草12g,7剂。
后患者坚持服药3个月,病情平稳,临床痊愈。又改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巩固疗效。5年后随访,病未反复。
按:此例为外感风热诱发急性肾炎,属于中医“卒病肾风”范畴,首诊选用银翘散方化裁,清热解毒与凉血、活血、利水诸法同用,实际上肺肾同治之法。后改用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、二至丸加味、清心莲子饮加味,皆清补之剂。亦张贵印先生治疗急性肾炎清(清热解毒)、活(活血化瘀)、利(利水消肿)、凉(凉血止血)、补(滋补肾阴)“五子诀”的实际应用。

02
桑菊饮

组成:杏仁、桔梗、芦根各二钱,连翘一钱五分,薄荷、甘草各八分,桑叶二钱五分,菊花一钱。
临证心悟:桑菊饮疏风清热、宣肺止咳,主要用治风热咳嗽或燥热咳嗽,被吴鞠通称为“辛凉轻剂”,辛甘化风、辛凉微苦之剂。吴鞠通自注曰:“咳,热伤肺络也。身不甚热,病不重也。渴而微,热不甚也,故另立轻剂方”。说明桑菊饮主治是以咳嗽为主症的肺系温病轻症。临床亦可根据入营、入血的具体情况以及燥邪、肺热的轻重,灵活变通,治疗多种疾病。更可借用于多种杂病存在风热留恋于肺者如肾炎、痤疮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、抽动秽语综合症、神经性遗尿症等。
验案举隅
刘某,男,9岁。
主诉:夜卧遗尿5年余。
现病史:患儿为足月顺产,母乳喂养,未患过特殊疾病。4岁时家长发现其经常遗尿,平均每周2-3次。经治无效,求中医治疗。
刻下症:夜卧睡眠沉实,每周遗尿2-3次,日间易兴奋,好动,注意力不集中,任性,易冲动,频频缩鼻、皱眉,自述有鼻塞不爽,学习成绩不好。
查体:舌尖红,苔薄白,脉细。
西医诊断:神经性遗尿症。
中医诊断:遗尿 肾虚肝旺,肺气不宣。
治法:滋肾平肝,通阳宣肺。
处方:生地黄12g、玄参12g、白芍15g、桑叶10g、菊花10g、黄芩6g、薄荷5g(后下)、钩藤15g、陈皮10g、法半夏6g、煅牡蛎25g(先煎)、炙麻黄9g、 苍耳子6g、辛夷花9g(包煎)、石菖蒲9g、夜交藤15g、五味子6g、甘草6g ,10剂。
二诊:服药后遗尿次数减少,近10日遗尿两次。鼻塞、缩鼻、皱眉症状也有减轻,守原方继用20剂。
三诊:家长诉诸症大减,遗尿症状消失,注意力明显集中,学习成绩改善。后曾随访,遗尿未再发生。
按语:此例神经性遗尿症患儿,在肾虚肝旺的同时,兼有风热犯肺、肺气不宣之病机,所以应用桑菊饮加减方,并加用炙麻黄通阳宣肺,苍耳子、辛夷花通窍宣肺,石菖蒲醒神通窍,应手取效。


03
达原饮

组成:槟榔二钱,厚朴、黄芩、芍药、知母各一钱,甘草、草果各五分。
临证心悟:透达膜原治法,最早见于吴又可《温疫论》,本为治疗温疫初得之二三日,邪在膜原(“邪在夹脊之前,肠胃之后”)者,方投达原饮,药用槟榔、厚朴、草果除伏邪、破气结、疏利气机,直达邪伏之所膜原,并配以知母、白芍、黄芩、甘草四味滋阴、和血、清热、和中调和之剂。其典型舌象为“舌苔白如积粉而滑,四边色紫绛”,提示秽浊之邪沉重,邪热为浊所闭,尤其多见于湿热瘟疫。
薛生白《湿热病篇》指出“膜原为阳明之半表半里”,热湿阻遏,达原饮可以去半表半里之邪,透达三焦之气机。可见透达膜原治法,适用于湿温病湿热之邪伏膜原证。
凡临床表现为寒热如疟,脘痞呕恶,舌质红绛,舌苔白如积粉者,即可用透达膜原治法。
除了湿热瘟疫之外,如乙型肝炎、急性胆囊炎等湿热类疾病,甚至还有癫痫、抽动秽语综合症等,有时也可用此法治疗。所以,透达膜原治法并非仅适用于湿温病,多种感受湿热性质病邪的疾病,只要表现为邪伏膜原的证候,即可应用透达膜原治法,同样也可取效。


04
升降散

组成:白僵蚕二钱、蝉蜕一钱、生大黄四钱、广姜黄三分。
临证心悟:清代名医杨栗山《伤寒瘟疫条辨》将升降散作为治疗瘟疫、温病之主方,原作散剂,要求共研细末,和匀,据病之轻重,分2~4次服,用黄酒,蜂蜜调匀冷服。中病即止。
升降散具有升清降浊、散风清热的功效,可广泛应用于温热、瘟疫,邪热充斥内外,阻滞气机,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,致头面肿大,咽喉肿痛,胸膈满闷,呕吐腹痛,发斑出血,丹毒,谵语狂乱,不省人事,绞肠痧,吐泻不出,胸烦膈热,疙疸瘟,大头瘟,哈蟆瘟以及丹毒、麻风。
用方着眼点是内有郁热,表现为发热不退,脉数急;或有头痛眩晕、恶心呕吐、心胸烦闷、大便不畅等症。
临床用治多种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发热不退有效,也可以用于高血压病、胆囊炎、胆石症、泌尿系结石以及肾炎、慢性肾衰、尿毒症等,只要有郁热内结、或湿浊邪毒等,阻滞气机升降的病机,即可选用该方加味治疗。
治疗慢性肾衰竭,常可配合当归补血汤、二陈汤等方。慢性肾衰作为慢性肾炎、肾盂肾炎以及高血压病、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共同结局,乃久病伤肾,久病入络,肾络瘀结,肾体受损,肾用失司所致。肾元虚衰,湿浊邪毒内停是其基本病机。湿浊内停,可进一步损伤肾元,耗伤气血,更可阻滞气机升降,所以治疗强调化浊解毒和泄浊排毒治法,以护肾元、益气血、顺升降。此即“泄浊毒即所以保肾元,和胃气即所以护肾元”。临床应用当归补血汤、二陈汤合升降散加味,最为切中病机。


05
连梅汤

组成:黄连、阿胶各二钱,乌梅、麦冬、生地黄各三钱。
临证心悟:连梅汤的配伍体现着“酸甘化阴,酸苦泄热法”,原书用治肾虚不足、心火自旺、暑热伤阴消渴证与肝肾阴虚、筋脉失于濡养肢体麻痹者。今借用于治疗消渴病包括消渴病重症糖尿病酮症等,都有一定疗效。
张仲景《金匮要略·消渴小便不利病脉证并治》指出:“厥阴之为病,消渴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,下之不肯止”。所论即为糖尿病酮症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,表现为口渴多饮、多尿,随饮随消、胃脘痛、灼热不舒,自觉气上冲逆,饥而不能进食,恶心呕吐。张仲景指出应用下法难以取效,预后不好。因为内热伤阴竭液,真阴大伤,燥热化生浊毒,阻滞气机升降,所以必须通过补液并小剂量输注胰岛素才能救病患于危亡。实际上,张仲景并非说服中药没有意义,而是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。温病名方连梅汤,常能取得一定疗效。
验案举隅
张某某,男,58岁。
主诉:发现血糖升高15年,加重伴便秘、视物模糊1年余。
现病史:患者发现糖尿病15年,长期服用格列苯脲、二甲双胍、阿卡波糖等,均为最大用量,血糖控制不佳。查餐后血糖30mmol/L,尿糖4+,尿酮体1+,外院明确诊断为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、糖尿病酮症”,拒绝应用胰岛素。
刻下症:口渴欲饮,口甜口干,头晕目眩,双目视物不清,心胸烦热,神疲乏力,大便数日一行。
查体:形体消瘦,舌质暗红,苔腻黄少津液,脉细弦。
中医辨证:肝肾阴虚,郁热内结。
治法:清泄结热,滋补肝肾,益气养阴。
处方:黄连9g、乌梅12g、黄芩9g、生地黄25g、玄参25g、白芍25g、丹参15g、葛根25g、鬼箭羽15g、地骨皮25g、夏枯草15g、荔枝核15g、仙鹤草30g、生黄芪18g、苍术15g、泽兰15g、大黄粉3g(冲服)、三七粉5g(冲服),7剂。嘱其多饮水,严格控制进食量。
二诊:服药7剂,大便通畅,口渴、眼花等症状略有好转,精神状态好。查餐后血糖28mmol/L,尿糖4+,尿酮体阴性。效不更方,继予7剂。
三诊:药后口甜症状减轻。查餐后血糖26mmol/L,尿糖4+,尿酮体阴性,精神状态良好。继续守方,继予14剂。
四诊:服药后诸症均减轻,但复查餐后血糖仍为26mmol/L,尿糖4+,再次建议应用胰岛素皮下注射。配合大黄粉3g、 三七粉5g等冲服。初始胰岛素日用量28U,后逐渐增至42U。血糖化验正常。1月后频频出现低血糖,遂减少胰岛素用量,每日30U胰岛素就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。半年后随访,精神体力均佳,视力好转,多次化验血糖均正常。
按语:此患者三类口服降糖药大剂量联合用药,血糖仍居高不下,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损伤严重。基于肝肾阴虚、郁热内结、气阴受伤病机,治以清泄结热,滋补肝肾,益气养阴,投用连梅汤合祝谌予降糖对药方加味。服药有效,但终归未能使患者摆脱险境。所以最后给予胰岛素治疗,血糖很快得以控制。其后胰岛素用量逐渐减少者,提示中药配合胰岛素起到了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恢复的作用,值得深入研究。


参考书籍:
《赵进喜临证心悟》
《中医临床经典概要(第2版)》
注:文中所列方剂、药物、具体剂量及治疗方法等,仅供临床医生参考。
编 辑|唐莹
排 版|潘星如 林元媛
审 对|铿锵幕后小分队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赵进喜博士一笑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