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直门医院国际部肾病二区

周一上午、周二上午、周四上午 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279号 电话:010-84012662

东直门医院本部肾病内分泌科二区

周二晚上 夜间特需门诊 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胡同5号 电话:010-84016283/010-84013151

在线复诊微信号

zjx15901339059 官网预约请微信搜索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订阅号”

赵进喜教授运用苓桂剂临证心悟

编者按:


赵进喜教授运用

苓桂剂临证心悟

苓桂剂类方,是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,用以治疗水气病的一类方剂。包括伏苓桂枝白术甘草汤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、茯苓甘草汤、五苓散、猪苓汤。这些方剂虽然各有特点,然而均能行水散结,敷布津液,是治疗水饮病证的重要方剂,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。本文主要根据《赵进喜临证心悟》整理而成,以飨读者。

01

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

组成:茯苓四两、桂枝三两、白术、炙甘草各二两。

主治:《伤寒论》第67条用治外感病误治伤阳,心脾两虚,水饮上逆之证,表现为“心下逆满,气上冲胸,起则头眩,脉沉紧,发汗则动经,身为振振摇”。

《金匮要略》用作痰饮病治疗的名方, 体现着“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”精神。

典型腹证:心下胀满,按之濡软,扪之有振水之声, 或有胸闷, 虚里部悸动。

配伍发挥:本方重用茯苓四两,一则淡渗利水,使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出,再则取其补牌宁心之功,以安神定志。配伍桂枝,辛温通阳以振奋心胸之阳气而消阴利水,且桂枝能下气降逆以平水气之上冲,与炙甘草相合则成辛甘化阳之功。白术燥湿健脾,炙甘草补脾益气,四药共奏温阳利水,平冲降逆的作用。

临床应用:结合临床考虑,“心下逆满,气上冲胸”多见于心脏病患者。刘渡舟教授在本方基础上加用茜草、红花,名曰苓桂茜红汤,主要用于饮邪内停、痹阻胸阳所致的冠心病心绞痛等。

临床上凡心脾阳虚、水气上冲证以及阳虚痰饮内留,或具备典型腹证特点者, 均可选用苓桂术甘汤治疗。

现代临床用于脑积水、梅尼埃综合征、慢性胃炎、十二指肠溃疡、风湿性心脏病、食管癌、冠心病、类风湿关节炎等。

验案举隅:

(1)张某,男,70岁。

病史:主因头晕月余前来就诊,CT检查诊断为“脑积水”,西医治疗无效。

刻下症:头晕、头昏沉感,晨起为甚,伴神疲、乏力,恶心欲呕,眠差多梦。舌质暗,苔腻,脉细弦滑。

中医诊断:眩晕 肝风挟痰饮上犯证。

处方:苓桂术甘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、丹参、水蛭、远志、石菖蒲、佩兰、土茯苓等。

服药月余始效,坚持服药半年余,症状基本消失,可从事田间劳动,后复查CT示脑积水消失。

(2)张某,女,56岁。

病史:主因反复心胸憋闷疼痛、心悸来诊。胸闷、心悸发作时伴有气上冲之感。舌质暗,苔白腻水滑,脉细弦滑。

中医诊断:胸痹 饮邪内停,痹阻心脉证。

处方:苓桂茜红汤加减。

具体用药:茯苓12g、桂枝9g、白术12g、茜草15g、红花12g、丹参25g、炙甘草6g。仅服7剂,诸症消失,后继用中药调治而安。

02


茯苓甘草汤

组成:生姜三两,茯苓、桂枝各二两,甘草一两。

主治:《伤寒论》第355条用治“伤寒厥而心下悸,宜先治水,当服茯苓甘草汤,却治其厥”,乃水饮停于中焦,病位在胃,故见心下悸、肢体厥冷。

典型腹证:心下部痞满,按之濡软,以手触之如囊裹水,或有动气,甚则有振水声。《腹证奇览》云:“心下浮躁,扑通扑通跳动,心慌,有水气者。”

临床应用:本方主要为水停中焦胃脘而设。水饮乃阴寒之邪,易伤阳气,停于上焦则见咳嗽、气短;停于下焦则见小便不利、苦里急;停于中焦,中阳受阻,不能达于四肢,则见四肢厥冷不温,心下悸动不安,同时在胃脘部有痞满不适之感。

《伤寒论》第73条云:“伤寒,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;不渴者,茯苓甘草汤主之”,以口渴作为二者鉴别要点,原因就在于病位不同,茯苓甘草汤仅为饮停胃脘,未影响三焦气化功能,故无口渴

本方治疗重点在于散,故重用生姜取其辛温,以散胃中水饮。根据临床体会,本方之生姜以姜汁为宜,其散饮之力更强。凡用姜者,煮后偏于温,生用偏于散。临床上凡水饮内停于胃,或因饮停于胃而见心悸、便溏,或见肢体厥冷等症,均可选用本方。

03


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

组成:茯苓半斤,桂枝四两,炙甘草二两,大枣十五枚。

主治:《伤寒论》第65条用治“发汗后,其人脐下悸者,欲作奔豚”,乃心阳不足,坐镇无权,水饮内停并有上逆之势。

典型腹证:脐下悸动,或叩之实,苦里急。

配伍发挥:正常情况下,心阳下蛰于肾,温暖肾水,蒸腾化气,水气上升,以制心火,使心火不亢,即为心肾相交,水火既济。发汗后见“脐下悸”,是过汗损伤心阳,致使心阳不能下蛰以暖肾,肾水无以蒸化则停而为饮,复因上虚而欲乘之,故见脐下自觉跳动而如奔豚将要发作。除了心阳虚外,下焦原有水饮内停,也是重要致病因素。不同于阳虚阴寒上冲,桂枝加桂汤之已作奔豚证。

治疗必须温通心阳、化气行水、通阳化饮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重用茯苓,半斤茯苓是《伤寒论》中茯苓用量之最,取其利小便、安心神等作用,桂枝能够通阳化气利水,使寒水之气从下焦而去,桂枝与甘草相配,辛甘化阳以温通心阳,同时桂枝平冲降逆,防水气上犯。大枣配甘草,培土健脾以利于水气的运化,也有安神作用。至于甘澜水煎药,又称千扬水,可以通过反复用杓子扬水,减少水的阴寒之性,起到交通阴阳、平冲降逆的作用。考虑若让患者自我煎药,可让患者本人用杓子反复扬水,或许效果更好。一方面,反复扬水,增加了体力运动;二是可起到强烈的暗示作用。苓桂甘枣汤最常用于神经官能症等,体力运动与自我暗示,都有利于症状控制。

临床应用:临床上凡心脾阳虚,水饮内停,饮气上逆诸证,皆可用本方治疗,包括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疾患等,如神经性心悸亢进症、胃痉挛等,用之得宜,皆有佳效。

04


五苓散

组成:茯苓、白术、猪苓各十八铢、泽泻一两六铢、桂枝半两。

主治:《伤寒论》第71条用治“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消渴者”;第72条用治“发汗已,脉浮数,烦渴者”;第73条用治“伤寒,汗出而渴者”;第74条用治“中风发热,六七日不解而烦,有表里证,渴欲饮水,水入即吐者,名曰水逆”;第156条用治“本以下之,心下痞,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,烦,小便不利者”;第385条用治“霍乱,头痛发热,身疼痛,热多欲饮水者”;《金匮要略》用治“假令瘦人,脐下有悸,吐涎沫而癫眩,此水也”。

典型腹证:心下痞,或腹满。

配伍发挥:五苓散重用泽泻,利水而升清,输布津液于全身,配以白术、茯苓、猪苓,健脾淡渗利水,桂枝辛温散邪、通阳利水,诸药同用,共成三焦同治之方。服药法要求白饮冲散,多饮暖水以取汗,说明服用五苓散可解表散邪、宣通三焦水道、通阳化气利水,故而服药后汗出热退表解,小便通,口渴止,痞结自除。

临床应用:一般认为五苓散主治太阳腑证之膀胱蓄水证,但认真研读《伤寒论》原文,结合临床实际分析,此观点不足取信。《伤寒论》第71~74条提出五苓散证“脉浮”“脉浮数”“渴”“小便不利”“发热”等症状,尤其重视口渴,独不提膀胱蓄水的典型症状少腹胀满,说明五苓散证病位不在膀胱,更不是单纯的尿潴留。而从水逆症状和第156条所论心下痞来看,五苓散水饮内停于胃或曰饮停心下。《金匮要略》所论“心下有微饮”提示饮停胃肠,提示五苓散证不限于水蓄膀胱。赵进喜教授认为五苓散证病位在三焦,三焦气化不利,津液不归正化,不能下输膀胱而小便不利,上承于口舌而烦渴。发热、脉浮等则提示表未解。

临床上无论外感内伤, 凡因三焦气化不利水饮内停所致的口渴欲饮、小便不利,或心下痞,或腹满,或兼发热、汗出、脉浮者,皆可选用五苓散治疗。甚至三焦气化不利、津液输布不能所致的多尿,也可选用五苓散。该方还被广泛应用于水饮内停所致眩晕、晕厥、脑积水、过敏性鼻炎、顽固性头痛、三叉神经痛、视网膜水肿、梅尼埃综合征,急性胃肠炎;也用于水湿内停、小便不利所致水肿、尿潴留、水疝以及水湿外淫,郁于肌肤的湿痹、湿疹、风疹等病证。更有遵《伤寒论》法以治下利,或用治尿崩症者,足以说明五苓散并非单纯治疗膀胱蓄水尿潴留的利尿剂。

五苓散和小柴胡汤相合,可治疗泌尿系感染症见恶寒发热、口苦、咽干、头晕、心烦失眠、小便不利者,屡效。常用柴苓汤配合当归芍药散加马鞭草、刘寄奴等治疗女性特发性水肿伴口苦咽干者。足见五苓散之妙用无穷。

05

猪苓汤

组成:猪苓、茯苓、泽泻、阿胶、滑石各一两。

主治:《伤寒论》第223条用治“若脉浮,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,猪苓汤主之”;《伤寒论》第319条用治“少阴病,下利六七日,咳而呕渴,心烦不得眠者,猪苓汤主之”。 

典型腹证:小腹胀满,有里急感,或有压痛。

临床应用:《伤寒论》第223条所治乃是阳明胃热体质之人,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,邪热伤阴,下结膀胱,膀胱气化不利,邪热充斥全身所致,多见于泌尿系感染发热。第224条论猪苓汤禁忌证,“阳明病,汗出多而渴者,不可与猪苓汤”,因为汗多津液外泄,导致胃中燥,猪苓汤具有利小便的作用,所以就不适宜再用猪苓汤,说明张仲景特别重视存津液。许多人认为五苓散通阳利水,猪苓汤养阴利水,甚至说茯苓淡渗利水,猪苓养阴利水,这都是非常错误的。《伤寒论》并没有强调猪苓汤的养阴作用。其实,猪苓汤的功效以利水为主。

与五苓散相比,二者均能治疗发热、口渴、小便不利,但二者治疗的发热不同。猪苓汤证是阳明病发热、口渴欲饮水、小便不利,五苓散证是太阳病误治变证,出现身热、烦渴或渴饮水即吐、心下痞、小便不利。猪苓汤身热一定是不恶寒,而五苓散可能表现为发热、恶寒。因此,泌尿系感染所致发热、小便不利,常可用猪苓汤,或配合小柴胡汤等,每有卓效。因为猪苓汤里面有滑石,滑石具有很好的退热效果。《金匮要略》论百合病,指出百合病伴发热者,用百合滑石散,说明滑石是退热的效药。后世许多治疗发热的名方里面都有滑石,如三仁汤、桂苓甘露饮、鸡苏散、六一散、蒿芩清胆汤、甘露消毒丹等。而五苓散治疗发热,主要是桂枝在发挥作用。二者不同,桂枝通阳利尿、解表散邪,滑石清热通淋、宣通九窍。

第319条所论乃是少阴阴虚体质之人,下利伤阴,肾阴不足,心火自旺,肺胃阴虚,肺胃气逆证。所以用猪苓、茯苓、泽泻利尿渗湿,滑石清热宣通九窍,阿胶滋阴养血,育阴,还能润肺止咳、清利相宜,体现了张仲景重视存津液、护正气的精神。

《金匮要略·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》指出:”夫诸病在脏,欲攻之,当随其所得而攻之,如渴者,与猪苓汤。”即脏有病,如肾阴亏虚,同时夹有湿热,如果要用攻邪之法,就应当针对其相对应的腑,如膀胱而行攻法。如渴证见于肾阴虚者,就可通过清利膀胱湿热而起到育阴止渴的作用。临床上,常用猪苓汤治疗阴虚水肿,少阴阴虚体质的人又得了泌尿系感染等,屡有佳效。对于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,阴虚,或兼见眼睑、肢体的浮肿,或心烦失眠者,还可将猪苓汤与知柏地黄丸合用。 

猪苓汤有利水清热育阴的作用。临床上凡水热互结阴虚之证,具备典型腹证特点,皆可选用。现代医学肾炎水肿、泌尿系感染等,可酌情应用。岳美老中医常用治肾盂肾炎,而刘渡舟教授则常用该方加益母草、白茅根、丹参等治疗肾炎水肿、血尿等,有一定疗效。

验案举隅:

崔某,女,35岁。

病史:主因产后腹泻就诊,前医误以为虚,屡进温补,并无实效。切其脉沉而略滑,视其舌色红绛而苔薄黄。初诊以其下利而口渴,作厥阴下利治之,投白头翁汤不甚效。一日,又来诊治,自述睡眠不佳,咳嗽而下肢浮肿,小便不利,大便每日3~4次,口渴欲水。

余倾听之后,思之良久,恍然而悟,此乃猪苓汤证。遂处:猪苓10克,茯苓10克,泽泻10克,滑石10克,阿胶10克。服此方5剂而小便利,腹泻止,诸证悉蠲。

参考书籍:

《赵进喜临证心悟》

《中医临床经典概要(第2版)》


注:文中所列方剂、药物、具体剂量及治疗方法等,仅供临床医生参考。

编    辑|唐莹

排    版|潘星如 林元媛 

审    对|铿锵幕后小分队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赵进喜博士一笑堂

尊仁社交帐号:

更多文章

联系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