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正文

赵进喜

铿锵中医行|新冠感染的中医药防治

引言 2023年1月4日,铿锵中医行第98讲“新冠感染的中医药防治”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,本文根据录音材料整理修改而成,以飨读者。 图片来自往期交流现场 孙晓光教授: 辨新冠病毒病邪性质的意义在于确立初期阶段的通用方、通用法的确立。从疫病学经典《温疫论》《广瘟疫论》《疫疹一得》《寒温条辨》,结合临床情况可以看出,新冠病毒感染是一种传染病,病因应为疫毒、疫气、戾气,属于六淫之外的病因。冠以风寒暑湿燥火之属性,是出于临床辨证论治的需要,多是根据发病的表现,特别是初起的症状,来判别其属性。 从我在北京接… 阅读更多 »铿锵中医行|新冠感染的中医药防治

铿锵中医行|新冠感染恢复期的中医药治疗

引言 2023年2月15日,铿锵中医行第99讲“新冠感染恢复期的中医药治疗”于腾讯会议线上举行,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材料整理修改而成,以飨读者。 图片来自往期活动现场 刘宁主任医师: 1、基本概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以发热、咳嗽、乏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,在人群中传播迅速,感染者以轻、中度症状居多,严重者可见多器官功能衰竭,其程度与感染者的年龄及基础病相关。 当感染者症状逐渐减轻、核酸转阴后,预示疾病步入“恢复期”。有很大比例的恢复期患者存在一或多个器官、系统的后遗症状,严重者甚至可持续12周… 阅读更多 »铿锵中医行|新冠感染恢复期的中医药治疗

铿锵中医行|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与杂病论治

引言 2017年12月28日,铿锵中医行第38讲“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与杂病论治”在东直门医院举行,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材料整理修改而成,以飨读者。 图片来自往期交流现场 刘宁主任医师: 痹证:叶天士对痹证的论治颇具特色,书中有关痹证的医案有82个,对痹证的病因病机、治则治法及选方用药有着详细论述。叶天士辨治痹证,首以寒热为纲,再辨风寒、湿热等邪气盛衰,提出“通阳不在温,而在利小便”,每个痹证医案都贯穿着一个“通”字。 (1)风湿型: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,桂枝、当归宣通气血,海桐皮、羌活、独活等祛风通络;… 阅读更多 »铿锵中医行|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与杂病论治

铿锵中医行|风邪致病与中医临床

引言 2021年1月20日,铿锵中医行第74讲“风邪致病与中医临床”于腾讯会议线上举行,本文根据现场录音、视频材料整理修改而成,以飨读者。 图片来自往期交流现场 刘宁主任医师: 风的概念:《黄帝内经》之“风”,是多层概念的混合,不仅有广义、狭义之别,而且有气化、气候之分。 (1)风”为自然气候要素之一:“燥以干之,暑以蒸之,风以动之,湿以润之,寒以坚之,火以温之。” (2)“风”为邪气之总称:如《上古天真论篇》: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。 (3)“风”为六气之气化概念:《素问》的“运气七篇大论”将其… 阅读更多 »铿锵中医行|风邪致病与中医临床

铿锵中医行|湿邪与中医临床(下)

引言 2022年3月17日,铿锵中医行第76讲“湿邪致病与中医临床”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行,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材料整理修改而成,以飨读者。 图片来自交流现场(赵进喜教授与张广中教授) 赵勇主任医师: 湿邪致病在心血管科疾病中相对较少。 冠心病:郭维琴老师治疗胸痹心痛湿浊证常用两类方剂,一类是瓜蒌薤白剂,一类是温胆汤,其中温胆汤针对的是痰湿证型。 高血压病:既往从肝论治较多,但临床观察高血压病常在冬春季节加重,与寒湿、湿热病邪关系密切。临床常用五积散治疗冬季加重、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病,若兼阳虚… 阅读更多 »铿锵中医行|湿邪与中医临床(下)

铿锵中医行|湿邪致病与中医临床(上)

引言 2022年3月17日,铿锵中医行第76讲“湿邪致病与中医临床”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行,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材料整理修改而成,以飨读者。 图片来自交流现场(李志红教授) 刘宁主任医师: 湿邪的含义 《说文解字》解释“溼,幽溼也,从水”,“湿”的本义指低下、潮湿的地方,后引申为沾水、含水多。湿是自然界的六气之一,为长夏季节的主气。当气候变化异常或人体的正气不足、抵抗力下降的时候,湿停留于人体各个部位形成湿邪,即可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为疾病。 湿邪的特点 一、湿为阴邪,易阻遏气机,损伤阳… 阅读更多 »铿锵中医行|湿邪致病与中医临床(上)

铿锵中医行|咽喉与内伤杂病

引言 2022年3月16日,铿锵中医行第88讲“咽喉与内伤杂病”于腾讯会议线上举行,本文根据录音整理修改而成,以飨读者。 刘宁老师–图片来自往期交流现场 刘宁主任医师: 咽与喉往往并称。《释名》:“咽,又谓之嗌,气所流通,厄要之处也。”咽喉是沟通内外的要道,具有吞咽、呼吸、保护和防御、发音、免疫等生理功能。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,常循经脉反应于咽喉。 咽喉与肺:肺主宣肃,肺气的宣降为喉门开合提供动力,而喉门的开合又为肺气的宣降、呼吸的通畅提供了条件。肺脏受邪,宣降失司;肺气壅滞,经… 阅读更多 »铿锵中医行|咽喉与内伤杂病

铿锵中医行|口腔与内伤杂病

引言 2022年5月18日,铿锵中医行第90讲“口腔与内伤杂病”于腾讯会议线上举行,本文根据录音整理修改而成,以飨读者。 图片来自往期交流现场 刘宁主任医师: 口包括唇、齿、龈、舌、腭、颊等,为消化道的最上端,是进饮食、辨五味、泌唾涎、磨食物及助发音的器官。《经络全书·经络汇编·脏腑联络分合详说》:“口之一窍,乃饮食之所从入,气息呼吸之道路,门户之首称也。”食物进入口腔后,经过牙齿的磨碎、舌头的搅拌、唾液的消化,有助于脾胃的腐熟和运化功能。 口腔的功能 进饮食、辨五味: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水谷皆入… 阅读更多 »铿锵中医行|口腔与内伤杂病

铿锵中医行|眼与内伤杂病

引言 2021年12月15日,铿锵中医行第85讲“眼与内伤杂病”于腾讯会议线上举行,本文根据录音整理修改而成,以飨读者。 图片来自往期交流现场 刘宁主任医师: 眼之生理 中医理论认为,眼与各个脏腑联系紧密。 目与肝:肝开窍于目,目为肝之外候,肝与目二者经络相连,关系密切。肝藏血,气血上通于目,目有所养而能视。 目与心: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指出:“心舍神明,目为心使。”神明统于心而外用于目,目是神明外达的窗口,眼视物辨色等功能均受心神主宰。心主血,心气推动血液上输充养目珠。 目与脾:脾主升清,通目… 阅读更多 »铿锵中医行|眼与内伤杂病

铿锵中医行|耳与内伤杂病

引言 2022年1月12日,铿锵中医行第86讲“耳与内伤杂病”于腾讯会议线上举行,本文根据录音整理修改而成,以飨读者。 图片来自往期交流现场 刘宁主任医师: 耳与肾、肝、胆、肺、心、脾、胃等多个脏腑在生理病理上都有所联系。耳为宗脉之所聚,十二经脉、络脉、经别、经筋均能够直接或间接和耳发生联系。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从肺治耳,李杲强调耳与脾胃的关系,《脾胃论》里说可以从脾胃治疗清窍的疾病,结合《内经》“脾主升清,胃主降浊”“地气上为云,天气下为雨”,如果脾气下陷不能升清,会导致清窍失养。李时… 阅读更多 »铿锵中医行|耳与内伤杂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