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2022年5月18日,铿锵中医行第90讲“口腔与内伤杂病”于腾讯会议线上举行,本文根据录音整理修改而成,以飨读者。

图片来自往期交流现场
刘宁主任医师:
口包括唇、齿、龈、舌、腭、颊等,为消化道的最上端,是进饮食、辨五味、泌唾涎、磨食物及助发音的器官。《经络全书·经络汇编·脏腑联络分合详说》:“口之一窍,乃饮食之所从入,气息呼吸之道路,门户之首称也。”食物进入口腔后,经过牙齿的磨碎、舌头的搅拌、唾液的消化,有助于脾胃的腐熟和运化功能。
口腔的功能
进饮食、辨五味: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水谷皆入于口”“五味入口,藏于胃,以养五脏气”“脾和则口能知五谷”。
助呼吸、发声音: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口鼻者,气之门户也”“口唇者,音声之扇也”。
泌唾涎、助消化: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五脏化液……脾为涎。”《太素·脏腑气液》云:“脾足太阴脉,通于五谷之液,上出廉泉,故名为涎。”从针灸取穴来讲,廉泉或“廉三针”,能够增强唾液的分泌,还能增强吞咽功能。
口腔生理与脏腑
脾与口腔:脾在液为涎,能润泽口腔。脾主肌肉,其华在唇,脾胃健运,水谷精微上输于口,则口唇红润光泽,咬肌强健。《灵枢·脉度》云:“脾气通于口,脾和则能知五谷矣。”所以望诊时,首先看唇色、唇态,是非常重要的望诊方法。《注解伤寒论·卷一·平脉法第二》云:“脾合荣气,荣养骨髓,实肌肉。”
心与口腔:心开窍于舌,舌为心之苗。心主血脉,心的功能正常,气血充足,脉道通利,舌体得以濡养,则味觉灵敏。心藏神,心神清明,则舌体运动灵活、语言流利。中风病人神志不清、语言謇涩,舌头也会出现问题。
肺与口腔:肺主声,是发音的基础,当气流从口中通过的时候,产生共振,牙口变成辅助发音。《灵枢》云:“口唇者,音声之扇也。”《医宗金鉴·四诊心法要诀》云:“中空有窍,故肺主声……舌为声机,唇口扇助。”
肝与口腔:肝藏血,主疏泄,能调控血液上奉口腔,有助于口腔的濡润。肝主筋膜,在体合筋,肝血充足,则牙齿咬合有力,肌肉强健,咀嚼正常。牙周的韧带、颞颌关节在临床上发生问题的很多,颞颌关节紊乱在临床中非常多见。
肾与口腔:肾主骨生髓,齿为骨之余。肾为先天之本,内藏精气,主骨生髓,在体合骨。所以牙作为口腔中骨骼的总称,与骨是同出一源的。《仁斋直指方》云:“口者,骨之所终,髓之所养,肾实主之。”肾精能够促进牙齿的生长,肾精充足,则牙齿坚固;肾气不足,则牙齿枯萎脱落。
口腔与经络:口与脏腑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经络的络属产生。《喉科秘诀·口口类要》曰:“诸经多有会于口者,口齿是也。”循行于口腔周边的经络共有十条。除肺经、膀胱经、心包经、小肠经外,其他经脉都循经于口。
舌诊:是中医诊断当中的重要依据,体现了舌与脏腑之间的联系,可以通过部位、颜色、动态等形式表现出来。舌上生苔如地上生草,是胃气的反映,能够表现出全身的状态。
辨部位:舌根属肾,舌中是脾胃,两侧是肝胆,舌尖是心肺。
验舌色:淡红舌,可见于健康人,也可见于病轻浅,气血、正气未伤的患者;淡白舌,多为气血两虚,阳虚;红舌,多为热证;绛舌,多为热入营血,阴虚火旺;青紫舌,多为气血不畅(热极、寒盛、瘀血)。
验舌形:老舌,多实证;嫩舌,多虚证;胖大舌,多为水湿痰饮内停;瘦薄舌,多为气血两虚,或阴虚火旺;肿胀舌,多为热盛或酒毒;齿痕舌,多为脾虚,湿盛;点、刺舌,多为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;裂纹舌,多为阴血亏虚、脾虚湿侵、热盛伤阴、阴虚火旺等;
看动态:痿软舌,主气血两虚、阴亏已极;强硬舌,主热陷心包,高热伤津,风痰阻络;颤动舌,主肝风内动;歪斜舌,多见于中风或中风先兆;吐弄舌,多见于心脾有热;短缩舌,多主寒凝、痰阻、血虚、津伤。
观苔质:薄苔,多见于健康人,或表证;厚苔,多见于里证,有痰、湿、食等邪气内生;润苔,多见于健康人,或津液未伤;水滑苔,多主痰饮,水湿;燥苔、糙苔,主热盛津伤,阴液亏耗,或阳虚津亏;腻苔,主湿浊、痰饮、食积;腐苔,多因阳热有余,蒸腾胃中秽浊上泛;剥落苔,多因胃气不足,胃阴损伤,或气血两虚。
鉴苔色:白苔,可见正常人,或表证、寒证;苔薄白而滑,多为外感寒湿,或脾肾阳虚;苔白厚腻,多为湿浊内停,或为痰饮、食积;苔黄而腻,多为湿热或痰热内蕴;苔薄黄,多为风热表证,或风寒化热入里之征;苔灰黑湿润,多为阳虚寒湿内盛;苔焦黑干燥,多为热极津枯。
口腔病理与脏腑
肾:如果肾脏出现问题,就会出现唇色灰黑。自觉口咸,多属肾阴不足,虚火内扰,肾液上乘所致;唇部不自觉颤动,伴唇色淡华,多因脾肾阳衰所致;唇部肌肉枯萎,上下唇收缩露齿,多因脾肾元气衰微所致。
肝胆:肝脏失司,气机逆乱,致络脉闭阻不通,气血壅塞;肝阴不足,精血亏虚,无法固护濡养,引起口唇色变。唇色青紫,多因肝主疏泄失司,肝气郁结所致;唇口收缩变窄,不能开口,多因肝风引起所致;自觉口酸,胸胁胀痛,多因肝胃不和,气机郁结所致。自觉口苦,伴有头晕,多因肝胆郁火内蕴,胆气上溢所致。胆汁反流性食管炎多由肝胆郁火、胆汁上溢导致。
脾胃:如果脾胃失调,气血生化不足,升降失司,则清窍失养而引起各种疾病。口唇糜烂,多属脾胃积热上蒸所致;口唇枯槁,脱屑皲裂,多因脾经郁热所致;自觉口臭,伴大便干结,多因胃热上蒸所致;自觉口中黏腻,不思饮食,多因湿浊、痰饮困脾所致;自觉口甜,伴有乏力,口干不欲饮,多因脾胃气阴两虚所致,也可提示糖尿病,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,脾和胰岛功能关系非常密切。
肺:肺脏如果出现问题,宣降失司,口气腥臭,伴胸痛胸闷,多因痰热壅肺所致;自觉口中辛辣,鼻咽干燥,多因热邪犯肺所致;口张不闭,张口呼吸,短气频出,多因肺气衰败所致;牙龈红肿伴腮肿,多因风寒侵袭肺脏,郁而化火所致,多用五味消毒饮治疗。
心:心脏受邪,邪扰心神,引邪上行至头面部,引起口腔病变。舌强,语謇甚或失语,多因痰火扰心,心神妄动所致;口齿紧闭不开,神志昏迷,多因心火亢盛,神明受蒙所致;咬牙切齿,多因痰热上扰清窍,心神受蒙,清窍不利所致;口舌生疮,红肿疼痛明显,多因心火上炎,上攻口舌所致。口舌生疮的病人多见,和胃肠道菌群及情绪关系密切。还有自觉口苦,伴有头晕,多因心气郁遏,躁动化火,上炎至头所致。
常见口腔疾病及治疗
口臭:很多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。临床上治疗了很多三联、四联治疗后出现菌群失调的病人,中医用药或针灸,效果不错。《黄帝内经》云“治之以兰”,用佩兰、藿香,能芳香化湿。脾胃郁热用泻黄散,胃热壅盛用清胃散,肾阴亏虚用六味地黄丸,食滞胃脘用枳实导滞丸。虚寒证也会出现口中异味,用黄芪建中汤、理中汤、补中益气汤等。
口腔溃疡:有外源性的和内源性的。外源性的溃疡,是因为细菌感染等;内源性的溃疡,是因为功能紊乱,包括遗传因素、心理因素、饮食生活习惯等造成。心脾积热用凉膈散,阴虚火旺用青蒿鳖甲汤,脾虚湿盛用香砂六君子加减,或者泻心汤。
干燥综合征:是一种免疫性疾病,主要是自身的免疫细胞攻击腺体而出现的功能丧失,主要表现为唾液腺分泌唾液的功能受损,所以口干没有唾液,包括泪腺等也都受到损伤,导管出现狭窄,上皮细胞间接性破坏而逐渐萎缩。可归为燥证或者燥痹,阴虚津亏用增液汤,气阴两虚用生脉散,燥伤肺经用清燥救肺汤加减。但干燥综合征属于免疫病,单纯用养阴药不一定有效,还要调免疫和整体状态。
慢性唇炎:有脱屑性、湿疹性、干裂性、肿胀性、糜烂性的唇炎。不同的身体状态,不同的病原微生物会导致不同的唇炎,又称唇风。阴虚血燥用益胃汤,胃经风火用泻黄散合清胃散,脾胃湿热用三仁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。
张玉平主任医师:
口腔溃疡与火热相关:口腔溃疡由火引发的观点,历代医家多有论述。《素问》云“岁金不及,炎火乃行,民病口疮,甚则心痛。”《医宗金鉴·外科卷上·口部》云:“口糜阴虚阳火成,膀胱湿水溢脾经,湿与热瘀熏胃口,满口糜烂色红疼。”《诸病源候论》云:“足太阴,脾之经也,脾气通于口。腑脏热盛,热乘心脾,气冲于口与舌,故令口舌生疮。”《蒲辅周医案》也曾提到“口腔溃疡为病,一由胃火,一由脾热”。《中华口腔科学》把口腔溃疡分为脾胃伏火、肝郁化热、阴虚火旺、脾胃湿困、气血两虚五个证型,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》把口腔溃疡分为心脾积热,阴虚火旺,气血两虚三个证型。
复发性口腔溃疡:但临床观察发现,本病在急性期、初发期多热证,而慢性期,即两周以上尚未愈合,或反复发作者常属虚寒证。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十分常见。其原因主要是患者的生活习惯发生变化,思虑过度,贪凉久坐,睡眠不足,缺乏运动,致脾胃受损,阳气不能升发,阴火上乘,发为口疮。复发性口腔溃疡,伴小便清长,大便溏薄者,多是人体防御功能减退的表现,通过健脾补气,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,则诸症自然消退。对于难治性口腔溃疡,尚需警惕全身疾病,如消化道溃疡、肝炎、糖尿病、月经不调、艾滋病、口腔结核、口腔癌等。
调护:《千金翼方》云“凡口疮,忌食咸腻及热面、干枣等,宜纯食甜粥,勿食盐菜,三日即瘥。”然后综合管理,注意口腔清洁,放松精神,适当运动,睡眠充足。还可以练习水火既济功法:盘坐,手掌的劳宫穴对准涌泉血睡前搓。
针灸治疗:针灸治疗口腔溃疡也常能取得疗效,常用主穴为曲池、内庭、合谷、足三里、肾关、廉泉、劳宫等。其中,廉泉配中冲可治舌下肿痛难堪,劳宫穴为国医大师贺普仁治疗口腔溃疡的常用穴。此外,也可采用制污穴,或金津、玉液放血疗法。金津玉液放血还用于中风早期舌硬,立即放血,多多取效。近几年,我大概治了七八例,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病人发作都在半个小时之内,舌头就硬了,放血以后舌头立即变软,就能说话了。放血的时候舌头打滑,可以用布包住,然后点刺放血,出黑血是很多的。还有水火既济针法,是脐针的一种。肚脐是人最大的全息元,是先天和后天连接的门户,涵盖人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疾病的信息,与人体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、皮毛、筋骨、经络、情志变化各个方面的联系比较密切。水火既济第一针就是坎位进针,然后达到筋膜层,第二针是从肚脐上缘离位进针,然后也是筋膜层,阴虚比较明显的留针30分钟,阳虚比较明显的留针25分钟,阴阳俱虚55分钟。而对脾肾阳虚的患者,则可用灸神阙的方法治疗。
验案举例:曾治一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,症见头晕,心悸,嗜睡,四肢厥冷,大便溏薄,舌淡胖,苔白腻,脉沉细,先后运用真武汤、苓桂术甘汤、参苓白术散、补中益气汤、通窍活血等治疗半年余。1年后随访,不仅黄斑水囊消失、视网膜复位,6年的口腔溃疡也完全愈合,至今未复发。由此看来,“知柏未必能降火,桂附引火奏奇功”,而对临床表现为上热下寒的患者,用交泰丸也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。还有甘草泻心汤,像胡希恕、刘渡舟、大塚敬节都常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,白塞氏病,葡萄膜炎,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。
口腔溃疡与口腔癌鉴别:口腔溃疡多呈慢性、周期性反复发作,多见于口腔粘膜、唇颊、软腭等处,单个或多个发生,大小不等,形态为卵圆型或扁平形,表面覆盖白膜,中央凹陷,边缘清楚,周围黏膜红肿疼痛明显;舌癌多由长期吸烟、嚼槟榔,或人乳头瘤病毒感染,或假牙佩戴不适等导致,多发生在舌缘,位置固定,深而难愈合,溃烂明显,表面颗粒状不平,甚至呈菜花状,边缘不整齐,质地坚硬,舌痛,舌体肿大,进而出现进食、发音困难,体重下降等。
舌痒:临床还见到一些无明原因的舌头痒,多见于内分泌紊乱,过敏体质的女性,辨证为舌尖风邪侵袭。风盛则痒,心血暗耗,血气生风,诸痛痒疮皆属于心,治法祛风清心,养血安神,每每奏效。
黄颐玉主任医师:
复发性口腔溃疡:在人群中占20%左右,最主要的特点是复发性和自限性,可分为轻型、口炎型和重型溃疡。在临床上注意到导致口腔溃疡的几大因素,一个是消化道因素,一个是神经精神因素,还有内分泌因素。有些女性患者,口腔溃疡与月经有很大的关系,在妊娠期的时候口腔溃疡不明显,但是生育之后,恢复月经以后,口腔溃疡又反复。应该重视调理冲任,通过调理冲任治疗很多的这类女性患者,效果比较好。另外,在治疗大的溃疡时要注意口腔溃疡所在的部位有无刺激因素。因为口腔溃疡反复发作,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出现。如果是创伤性溃疡,常常在一个地方出现,而且愈合的时间很慢,容易被认为是癌变。在诊断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溃疡周围有没有刺激的因素,比如义齿、牙齿的残根等等。舌部的肿瘤也要注意。如果溃疡已经两三个月,摸上去有点硬,就要考虑是不是有癌变的可能性,要到专科就诊。
灼口综合征:主要表现是病人自身感觉口腔黏膜烧灼不适,特点是进食不痛,患者与亲友聊天时可不表现疼痛,越安静时越觉难受不适。现代医学认为,本病与焦虑状态有关,而且更年期前后女性多见。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同样有口腔的烧灼疼痛,因此在临床上,需要排除口腔念珠菌感染,这类病人往往以眠差梦多为主,大便干,舌苔厚腻,用泻黄散治疗效果比较好。当然还可能复发,因为从西医角度讲,是神经引起的痛阈降低,是一种从思维焦虑所引起的。
扁平苔藓:口腔常见病之一,表现为口腔两颊的白色花网状条纹,有充血、糜烂,有一定的癌变倾向。发病部位可以在口腔的两颊,也可以在舌背、舌腹部、口唇等口腔任何一个部位。这类病人在发病之前常有明显的神经精神因素,它的缓解和加重也有明显的精神因素。扁平苔癣的中医疗效非常好,在治疗过当中,要重视从肝经入手。
口腔念珠菌感染所致口干:有一些病人口干,单纯养胃阴或是养肝阴来治疗,效果并不见好。这类的病人舌红或舌的一部分无苔,一定要注意口腔念珠菌感染。这类的病人要去查有没有真菌,把真菌控制住,就可以明显缓解症状。这类病有一部分戴义齿的患者,叫做义齿性口炎,就是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义齿性口炎。我们一般用抗真菌和碳酸氢钠含漱,在控制了真菌感染以后,用中药来进行全身调理,使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,患者的念珠菌也就不容易复发。
张丰强主任医师:
复发性口腔溃疡病机特点:往往与脾有关。脾气虚,或者脾乏、脾不作为,脾不能够主运化,不主运化湿气就停聚。湿气停滞日久,湿郁就会化热化火。火性是炎上的,火到了口腔里就是口腔溃疡。口腔溃疡出来以后,火实际上有了出口。实际上溃疡我们可以理解成发热、高血压,是人体自我调节的一个反应。火从口腔冒出来以后,就慢慢消失,一个星期口腔溃疡就可能好。那口腔溃疡好了以后,没有了出口,如果再继续吃一些辛辣、上火、油腻的东西,脾继续虚,湿气继续聚,聚久又开始化热、化火,火性又炎上,导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。
治疗方面:重点说甘草泻心汤。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虚湿郁化热类型口腔溃疡的专方。重点是炙甘草,必须用大量才有效。在发病的时候用甘草泻心汤,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。如果想让以后不复发,或者是长时间不复发,等病情稳定后,再用健脾化湿,比如参苓白术散这一类药去调理,是真正从治本的角度去用,这个类型的口腔溃疡可以说能够治愈。
张保春教授:
口腔黏膜病、口腔肿瘤等应该属于中医的优势病种。
曾治一舌癌患者,发音困难,食物难以下咽,全身乏力,服中药两月后复查,症状明显改善,肿瘤也较前缩小。肿瘤跟我没有关系,我解决的是病人的不舒服。根据中医的认识,里面也用了白花蛇舌草、仙鹤草、三棱、莪术,因为习惯上一直这么用。
中医并不单纯治肿瘤,而是通过全身调节,能改善症状、缓解病人痛苦,有时也可起到消瘤的作用。这几年我们还在强调针和药并用的问题,中药是治疗方法,针刺也是一种治疗方法,《素问·异法方宜论》云“圣人杂合以治,各得其所宜。”这就是我们医学的目的,我们所掌握、所学习的技术是为了给广大的病人服好务。
赵进喜教授:
口腔跟五脏六腑关系都很密切,但实际上,脾胃和心是最主要的。毕竟心跟舌的关系最密切,还有脾主肌肉,其华在唇等等。临床脾胃有火,或者阴虚伴有心火,经常表现为口腔方面的疾病,中医治疗口腔疾病还是非常有优势的。
口腔溃疡:虽然常见阴虚火旺、脾胃积热、心火炽盛等证,但临床上气虚证也不少。汪昂《医方集解》主张用朱砂安神丸治疗口疮,不效者用补中益气汤治疗,实际上也是在强调治病求本。若脾胃气虚,滋生阴火,火与元气不两立,也可表现为口腔溃疡,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。此外,潜阳封髓丹常用于治疗慢性、顽固性口腔溃疡,或者癌症化疗后的溃疡。此类患者既有脾肾阳虚,又存在火邪,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脾肾阳虚的基础上出现阴火,这种阴火与阴虚火旺不是一个概念,也可以理解成脾肾阳虚,虚阳浮越。无论是镇摄浮阳、引火归元,还是在健脾升阳,或者健脾温肾、补肾助阳的基础上,配合清热药物治疗阴火,都是临床上可行的治疗思路。
病案举例:中药治疗口腔科疑难病证,也常能取得较好疗效。曾治疗一白塞综合征,整个口腔、食管、胃都溃疡,在著名的西医院用杜冷丁都不行。我用的是甘草泻心汤,因为他有蛋白尿,又加上益气、活血、解毒的药。吃了一个月后复查胃镜,食管和胃溃疡都长住了,口腔溃疡也有非常明显的改善。还治过一个中学生,每次到月经期即发口腔溃疡,伴有低烧,用《眼科金镜》滋阴降火丸加枳壳、枸杞子、菊花等,效果特别好,以后也不再复发。
灼口综合征:发病常常与情绪焦虑有关,曾用血府逐瘀汤配合泻黄散加减治疗一例,确有疗效。唇炎,常称蚕唇风,也常可用泻黄散治疗。治病就得广开思路,只有熟读经典、勤临床、多感悟,才逐渐开阔治疗临床疑难病的思路。不能还没用药,就先缴械投降,所以要有治大病、治难病这种精神,才有可能取得好的疗效。
舌诊: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部分。“舌分寒热气血参”,通过观舌质和舌苔的颜色不仅可以分别寒热,还可以判断气血运行状态,如肝气郁滞,或气滞血瘀,或瘀血内阻,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。如唇舌色淡,提示血虚,或气血亏虚;唇舌紫暗,提示血瘀,或气虚血瘀,或阳虚血瘀。
贾海忠教授:
口腔疾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,口腔的疾病实际上也是全身阴阳、气血津液病变在此处的反应,也是由于外邪从口腔部位侵入产生的。总体上来讲,是内外因素综合而形成的各种疾病。
口腔溃疡: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口腔溃疡。如果是口腔溃疡反复发作,一定要想到瘀热、风热、瘀阻血脉,常用豆豉、黄连、石菖蒲。豆豉是治疗口腔溃疡一个极好的药,在古代医籍和颜德馨国医大师的书里都有记载。我的用法是晚上睡觉前把淡豆豉嚼烂放在溃疡面上,一般第二天早晨就不疼了,并且没有任何的刺激和不舒服。脾胃与口腔溃疡的关系密切。如果是偏于热的,可以用李东垣的三黄汤,如果是虚实错杂的,除了甘草泻心汤以外,要用李东垣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。对于反复发作口腔溃疡日久不愈,没有明显热象,用金匮肾气丸,引火归元。这种大多数属于肾精不足,肾阴不足,虚火上炎引起的。口腔溃疡在发作之前,往往伴随有睡觉不好容易醒,或者腹胀、大便干、体重增加,有这种情况要加一些去火的药。还有病人在症状出现之前有使心理不能安宁的诱发因素,比如跟谁生气,或应付考试,这时候口腔溃疡就容易出来。这时要告诉病人,一定要留出充足的休息时间,如果不能休息好,服药疗效欠佳。另外口腔溃疡的疼痛,针灸效果也是非常好。一般来讲选一个风府,就会有非常好的效果。也可以选用风池穴或者是翳风穴。
扁平苔藓:扁平苔癣虽然是个疑难病,但是中医治疗确实有效。我们临床发现是以郁为主,气血痰食湿,以郁为主,治疗的经验就是越鞠丸加减,往往会有不错的效果。
慢性唇炎:慢性唇炎的治疗也不简单,常常是虚火。治疗应健脾补益气血,再加上祛火的药。用四君子、四物汤合泻黄散,小剂量长时间应用。因为它必须等整个胃肠道非常健康,营养物质的吸收很全面,这时唇炎才能好。
腮腺相关疾病:再一个就是腮腺的问题。普济消毒饮治急性病毒性腮腺炎,疗效非常确切。而慢性腮腺炎往往见于各种各样的病,也是以虚为基础。在干燥综合征里见到口干,也是因为腮腺在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以后,腮腺受到破坏引起的。我们常从肾治疗,兼顾脾胃和肺。基本方子仍然是金匮肾气加菟丝子、桑寄生、僵蚕,再根据具体的病情加减应用。
口味异常:需要强调一下,口苦未必是热,急性的可以泻火,慢性的单纯泻火是不行的。《黄帝内经》讲过肾虚也可以口苦。如果是肾虚的口苦,可以用枸杞子来治疗。还有的口苦,其实口腔没毛病,是口腔相关的神经有毛病。如果有炎症就按外邪处理,如果不太明显,往往是脑子本身的毛病,可能是有瘀,当然有寒凝血瘀的,也有瘀热的,可以用血府逐瘀汤治疗。
口臭:再一个最常见的就是口臭,口臭大多数是上火,口臭的直接原因是口腔咽部感染最多见。牙龈炎、扁桃体炎、咽炎都是口臭的常见的原因。我们治疗的经验首用丹皮,丹皮是治疗热邪导致的郁热口臭的非常好的药。临床上还有一种口臭,是天天喝酸奶喝的,这种臭味很特别,以后见到可以自己体会一下。
舌诊:舌在临床诊断上的意义非常重大,有一个需要提醒大家。我们经常看到一边舌苔厚,一边舌苔薄,认为这是个肝胆的病变。其实是因为牙不好,有病的一侧不咀嚼,健康的一侧在咀嚼。咀嚼的一侧舌苔薄,不咀嚼一侧舌苔厚,所以说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。还有一侧咀嚼肌、一侧下颌关节有毛病的,同样存在这个问题。
口腔周围的蜂窝组织炎:也就是丹毒。我曾经治疗左侧的蜂窝组织炎遗留局部软组织硬化的病人,口腔只能张到硬币的厚度。局部皮肤紫暗按之坚硬,治疗局部用艾灸,温通血脉,以阳和汤为基础,用麻黄、当归、熟地再加补气养血解毒的当归、黄芪、银花、连翘,黄芪的量还要大。经过半年多的治疗,逐渐可以吃饭了,到现在都很好。
口腔感染:口腔部位的感染可以引起面神经炎、面瘫、舌咽神经痛、面肌痉挛等,有咽炎的时候可以合并有副神经损伤出现颈项的僵直。如果是急性神经炎,葛根汤就是首选方,葛根的剂量一定要大,最少也要用到90g以上,甚至用到150~200g,疗效确切。另外这些部位的感染引起的神经损伤,淡豆豉、僵蚕、蝉蜕都是非常有效的药。如果整体虚弱,要补益结合祛邪。我们在临床上治疗面神经炎、面肌痉挛、小儿抽动症,疗效非常好。
注:文中所列方剂、药物、具体剂量及治疗方法等,仅供临床医生参考。
“铿锵中医行学术沙龙”简介:
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东直门医院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由赵进喜教授、贾海忠教授共同发起的纯公益中医学术沙龙“铿锵中医行”。所谓“铿锵”,意指为中医发声响亮而激越,更有学术争鸣之意,还寓意着中医药事业迅猛发展之势。“铿锵中医行”活动每月举办一期,每次讨论的问题都是中医学中重要的、热点的、存在误解的学术话题,通过专家们的交流讨论,让中医学中一些流行但是不正确的观点得到澄清,并对于中医学的教学、科研、临床等诸多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。为使沙龙与临床疗效紧密结合,邀请参与的专家,大多是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中医医师。“铿锵中医行”的初衷是培养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,每次讨论自然紧紧围绕“提高中医临床疗效”这一中心议题。每次“铿锵中医行”活动结束后,赵进喜会安排研究生把录音整理成文稿。《环球中医药》杂志特别开设专栏,刊载讨论文稿。2017年底,《环球中医药》杂志的“铿锵中医行”专栏入选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出版单位优秀宣传作品。
编 辑|刘江腾
排 版|潘星如 林元媛
审 对|铿锵幕后小分队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赵进喜博士一笑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