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正文

铿锵中医行|咽喉与内伤杂病

引言

2022年3月16铿锵中医行第88讲“咽喉与内伤杂病”于腾讯会议线上举行,本文根据录音整理修改而成,以飨读者。

刘宁老师–图片来自往期交流现场

刘宁主任医师:

咽与喉往往并称。《释名》:“咽,又谓之嗌,气所流通,厄要之处也。”咽喉是沟通内外的要道,具有吞咽、呼吸、保护和防御、发音、免疫等生理功能。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,常循经脉反应于咽喉。

咽喉与肺:肺主宣肃,肺气的宣降为喉门开合提供动力,而喉门的开合又为肺气的宣降、呼吸的通畅提供了条件。肺脏受邪,宣降失司;肺气壅滞,经脉不通;或是肺气不足,不能调畅气机,则可见咳喘、咽喉肿痛、声音嘶哑等症。

咽喉与肾:肾藏精,精气充养咽喉,肾之经脉入肺中,循喉咙,咽喉在肾精的滋养下,得阴精阳气的濡养和推动发挥其正常功能。肾精充盛,循经上奉,充养咽喉,则咽喉肌膜荣润,吞咽顺利,气息畅快,发声洪快。肾脏亏虚,阴阳失衡,无法固护、濡养咽喉,会导致呼吸困难、气短等症。

咽喉与脾:脾化生气血、运化精微,为咽喉输布营养。脾胃健运,水谷精微运化正常,津液充盈,上润咽喉,咽喉得津液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。脾胃失调,气血生化乏源,升降失司,精气不能上充咽喉,清窍失养,易诱发咽喉不利,声音低弱等症。

咽喉与肝:肝主疏泄,调节吞咽气机,气机条达,则咽吸通畅,吞咽顺利;同时肝藏血,濡养咽喉,喉受血而能声。肝脏失司,气机逆乱,致络脉闭阻不通,气血壅塞;肝阴不足,精血亏虚,无法固护濡养咽喉,易引起咽喉功能下降或红肿病变。

咽喉与心:心主神明,喉司发声。心藏神,神使气,气发声,故声虽出于喉,而使其发声者则由心所主。心经气血循经脉上注于咽喉,咽喉得气血之濡养,方能润泽通利,功能正常。心脏行气行血功能失司,无法固护濡养咽喉,可导致咽喉干燥、吞咽不利等症。

咽与经络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,通过经络将咽喉与全身五脏六腑紧密联系。《灵枢·海论》曰:“夫十二经脉者,内属于腑脏,外络于肢节”,《灵枢·经脉》曰:“……谷入于胃,脉道以通,血气乃行”,内在脏腑濡养咽喉,与经络沟通内外、运行气血的功能关系密切。根据《灵枢·经脉》记载,可循行于喉咙的经络共有14条。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,其余11条经脉直接通达。奇经八脉中任脉、冲脉、阴跷脉亦循行于咽喉。

咽喉望诊:通过观察患者咽喉部的色、形、态来判断五脏六腑、气血阴阳的功能状态。可借助压舌板观察双侧腭舌弓、腭咽弓及咽后壁,查看咽部黏膜的色泽,有无充血、肿胀、溃疡或赘生物等,咽部黏膜不同颜色和形态传递了人体不同疾病的状态信息。红→主热证;白→主虚症、寒证、失血;紫→主血瘀、热盛。

外感病初期,可见咽部黏膜颜色淡红或鲜红,黏膜多充血;热盛实证、气分实热,可见咽部色泽鲜红,咽喉黏膜充血严重,甚者伴有生疮溃疡。外感病后期,正胜邪退,可见咽喉部黏膜色泽转深,充血范围扩大,呈暗红色。长期气血瘀滞、痰气交阻,可见咽喉部出现赘生物;素体气血不足,或阳虚寒象,可见咽部黏膜色泽苍白,以上颚部分黏膜明显;气滞血瘀日久,或血分有热,可见咽喉部呈暗红色,但暗红范围相对小,色泽暗淡;内伤脏腑病情日久,虽无咽喉部不适,但咽喉可见黏膜颜色深紫,暗红色深,暗淡无泽。

刘建华主任医师:

咽喉与肺、脾、胃、肝、肾的功能均密切相关。相关脏腑失调,特别是气机升降失常,可以导致咽喉疾病的产生。

反流性咽喉炎:核心病机为脾胃失调,胃气上逆。病性属本虚标实,发作期可表现为标实,但病本为脏腑虚损。治疗当健脾益气、和胃降逆。

肝郁脾虚,痰气互阻证:常见胸胁胀满,郁郁寡欢,情绪波动后易加重,嗳气反酸,纳差,大便稀,舌淡边有齿痕。可用逍遥散、柴胡清肝散、半夏厚朴汤、越鞠丸、旋覆代赭汤等,疏肝解郁、健脾化痰。咽喉异物感重者加入玫瑰花、绿萼梅、佛手、青皮等。

肝胃不和,痰热内扰证:常见声音嘶哑、疼痛灼热,口苦咽干,胃脘胀满,嗳气泛酸,急躁易怒,大便干,舌红苔黄腻。可用左金丸、半夏泻心汤、小柴胡汤、温胆汤辛开苦降,和胃降逆。反酸重者可加入乌贼骨、煅瓦楞子、浙贝母。大便秘结可加生大黄、芒硝、番泻叶、火麻仁泻热润肠通便。

脾胃虚弱证:常见声音嘶哑,语言低微,疲乏无力,纳呆,胃部怕冷,隐隐作痛,还有畏寒肢冷,大便溏薄,舌质淡,舌体胖,边有齿痕。方选补中益气汤、香砂六君子汤、二陈丸、理中丸、附子理中丸等健脾益气、和胃降逆。

胃阴亏虚,虚火上炎证:常见咽喉干燥,灼热疼痛,口渴,夜间加重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可选用沙参麦冬汤、桔梗甘草汤化裁。咽喉干燥可加玄参、射干、马勃、山豆根养阴利咽止痛。

痰瘀互结,咽喉失养证:常见声音嘶哑,喉部有刺痛感、异物感、梗阻感,偶有痰,可见声带小结,舌质暗有瘀斑,脉弦滑。可选会厌逐瘀汤、二陈汤加减。痰浊偏重可加浙贝母、僵蚕化痰散结,瘀血重可加三棱、莪术、鳖甲、郁金行气活血化瘀。

临床除辨证遣方外,亦要根据病人症状随症加减。脾主肌肉,常加健脾和胃药: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淮山药等。胃腑以通为用,常加大黄、枳实、瓜蒌等。脾主升清,胃主和降,临床也应重视降逆药煅瓦楞子、海螵蛸、代赭石、旋覆花等药的使用。本病涉及肝胆,用疏肝和胃之药能起到“先安未受邪之地”的效果。

赵进喜教授:

中医强调人体与自然的关系,咽喉是沟通内外的非常重要的通道,外感内伤的邪气都会反应在咽喉。咽炎、咳嗽常发生在感冒之后,可归属于中医“风咳”的范畴。在治疗中还是强调“治上焦如羽,非轻不举”,注重疏风的治法,调理肺脏。类似于止嗽散,临床中我常用疏风止嗽汤,主要由荆芥、防风、薄荷、钩藤、僵蚕、蝉蜕、陈皮、枳壳、桔梗、甘草等构成。其中薄荷、钩藤就是祝谌予教授治疗咽痒咳嗽时的重要药对。总体强调不能过用清热解毒药及凉药,剂量宜小。且第一次服药要求取汗。

望咽喉也很关键,咽通胃,喉通肺,肾也与咽喉相关。通过望诊望咽喉,就能观察脏腑的情况,就有辨证的意义。咽喉疾患又是多种疾病的诱因,所以积极治疗咽喉病就能诊治其他疾病。

肺系疾病:要特别要重视利咽喉,常用桔梗甘草汤。牛蒡子、射干也是治疗呼吸系统较为常用的药物。

消化系统疾病:如慢性胃炎,常选用连翘、牡丹皮、北豆根等清热利咽的药物,对于慢性胃炎、胃癌的治疗均有重要意义。

免疫相关的疾病:急性肾炎以及慢性肾脏病中IgA肾炎等,都强调清热宣肺、清热利咽喉、清热宣通鼻窍、清热解毒疏风这些治疗思路。我们肾炎治疗“三维护肾”中的“上下同治”,肾炎,是下焦的病,但其与上焦肺热、咽喉炎、鼻炎、扁桃体炎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,所以治疗肾病不能单纯治肾,还经常需要肺肾同治。包括补肺气、养肺阴、清肺热。最常见的是清热解毒、疏风宣肺,常用银翘散方治疗。包括越婢汤或麻黄连翘赤小豆汤,实际上是“从风论治”,但临床上更常用银翘散。有一些风药本身也有宣肺的作用,也有人提出肾炎其本身也有伏邪,伏的是风,伏的是热毒,伏的是湿热邪毒。所以肾炎从风论治,从热毒论治,从湿热论治,都是强调治疗咽喉的重要性。如果咽喉炎不解决,病情随时都可能加重。

儿科疾病:刘弼臣教授治疗多动症、抽动症,特别重视从肺论治。最常用的药是苍耳子、辛夷花、山豆根、板蓝根等,实际上就是从肺论治,也有了利咽喉的意思。研究发现多动症、抽动症与病毒感染是有关系的。很多患儿一查咽喉,经常有问题。所以如果不治咽喉,仅仅息风、镇静安神,解决不了多动症、抽动症的症状,通过清热解毒利咽喉,反倒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。治疗多动症、抽动症强调调整五脏、益智宁神。包括从肺入手,清肺利咽喉,宣肺通鼻窍。像麻杏石甘汤、桑菊饮、桔梗甘草汤,都是临床的常用方。实际上就是通过宣肺来利咽喉,确实有比较好的疗效。临床习惯用七叶一枝花,这味药本身有清热利咽喉的作用,又有息风止痉的功效,所以临床常有较好的疗效。

王三虎教授:

现代中医有意无意地丢掉了非常重要的一个药——升麻。张仲景在厥阴病“咽喉不利,唾脓血”中用了麻黄升麻汤,它是厥阴病的代表方剂,以“咽喉不利,唾脓血”为特征性的症状。无独有偶,《金匮要略》中阴阳毒病“咽喉痛,吐脓血”用的是升麻鳖甲汤,它们都用到了升麻。升麻这个药在咽喉疾病面前,张仲景两次应用,我们不应该丢掉它。阴阳毒的升麻鳖甲汤、厥阴病的的麻黄升麻汤,几乎都和咽喉部的恶性肿瘤密切相关。

麻黄升麻汤14味药,寒热并用,补泻并用,温清并用,恰恰就是咽喉癌治疗的代表方剂。几乎所有的咽喉癌我都使用它。在我看来,阴阳毒就是许多癌症、恶性肿瘤,毒邪泛滥,表现出阴阳毒的症状。当热毒泛滥时叫阳毒,当热毒深入时叫阴毒。比如肿瘤的骨转移,正如张仲景所说:“身痛如被杖,咽喉痛”。举一反三,“面赤斑斑如锦纹”,遇到患者脸上有红血丝,有斑点,出现很多不同形状的皮疹,热毒泛滥,我们就抓住升麻鳖甲汤,重点是升麻,一般我用升麻30g。最近还治疗了一个乳腺癌的病人,阴阳毒,升麻用了50g。升麻的清热解毒作用,和鳖甲配伍非常有意思,阴阳毒是从骨髓里发出来的毒邪,藏在骨髓里,用升麻解毒,用鳖甲,把升麻引入骨髓,利用升麻的升、透、散之性,把邪毒引出。

庞博主任医师:

“喉主天气,咽主地气,阳受风气,阴受湿气。基于中医经典论述来认识咽喉疾病及其治疗有重要意义,如名方麦门冬汤,主治“大逆上气”,其中提到的“大逆”。《伤寒论·辨脉法第一》曰:“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,此为大逆”,脉浮大是表证,这时候应该用汗法。我们认为“浮大”入里了,考虑可能是白虎加人参汤证,或者考虑可能是结胸,易误用下法,成为“大逆”。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:“胃者,平人之常气也,人无胃气,曰逆,逆者死。”“大逆理论”是误下之后的胃气受伤,与肺没有太大关系,是整个中焦的胃气受损。然后考虑上气的病因,营卫运行的过程中,中焦受气会出于上焦,受气取汁,实际上就是从胃到太阴,从太阴还入阳明的过程。胃气受伤、通降失和后,就会引起上逆,出现咽喉不利。张仲景在此给出治法治则的时候,容易被误解。比如说竹皮大丸、麦门冬汤,明确告诉是“止逆下气”。我们把“逆”还是理解为咳逆、喘逆、气逆,实际上应该是气逆,但为什么还要用麦门冬、人参?正是考虑到此处以正虚为本

张玉平主任医师:

咽喉的诸多疾病可以通过观察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得知,脾胃化生水谷精微,滋养咽嗌,为吞咽提供动力。脾胃生化水谷精微的盛衰,可以了解咽腔基膜的容润腴枯,脾胃的受纳、运化功能可以测知吞咽功能的强弱好恶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当中也说“咽喉者,脾胃之候,气所上下。”此外,随着外感邪气的传变,咽喉黏膜亦会随之变化。咽喉部有赘生物,提示长期气滞血瘀、痰气交阻。肺脾肾阳气不足或气血亏虚时,咽部的黏膜会变苍白。

现代医学临床观察表明察咽喉可帮助早期发现部分急性传染病,如麻疹、猩红热初期,可有扁桃体红肿、灰白色点状渗出或出血点;可辅助诊断特殊感染性疾病,如二期梅毒咽部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或浅蓝色的圆形黏膜斑;亦可辅助诊断血液病判断病情,如粒细胞缺乏症,可见咽峡部坏死性溃疡上覆盖深褐色假膜,周围组织苍白缺血。而治疗咽喉疾病也有利于多种疾病的治疗。如治疗肾病,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提出“清利咽喉治肾病”,认为是由毒邪盘踞于咽喉,日久循经沿气血之道下行,渗入肾之膜原、血络所致,肾系疾病的发生、加重、复发均与咽喉相关,形成了“下病上治”的治疗思想。治法方面,清热解毒,透邪外出,护咽顾卫,防止外感。常用方为玄麦甘桔汤、银翘散加减。中国中医科学院耿鉴庭研究员强调辨证治疗,从整体观念出发,尤其在医治急症、危重症方面有独到之处。祖传喉痹方“丹栀射郁汤”,方用牡丹花瓣、栀子花、射干、郁金、枇杷叶、赤茯苓等药;治疗急性扁桃体炎,创“散火清厢汤”,方中有葛根、薄荷、豆豉、枳壳、赤苓、金果榄、蚤休等药。我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时常用少商、商阳点刺放血,治疗慢性咽炎时注意疏肝理气、透邪外出、调理过敏体质,同时注意胃食管反流及大便的通畅。

余秋平主任医师:

咽喉疾病有一个临床常见的经方是半夏厚朴汤。比如梅核气,还有咽喉反流导致的疾病。我用半夏厚朴汤有几种标准:第一是情绪因素导致的咽喉梗阻、痰堵,痰浊居于上焦,气郁重的病人在反复打嗝的时候咽喉有梗阻感。第二是有吸烟嗜好的病人,烟气导致气机郁滞,形成痰饮,久而演变为慢性咽炎。第三是外感遗留的风寒邪气导致的慢性咽炎,痰阻于咽喉难以咯出。以上都是半夏厚朴汤的适用范围,如果痰中有咸味,可合用金水六君煎。另外临床常见的急性声音嘶哑,受风寒导致不能发声,常用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,效果也是非常好。所以咽喉疾病的治疗,还是要遵循整体观念、辨证论治。

赵勇主任医师

急性上呼吸道感染,除了可能导致肾脏的损害,还有可能导致心肌的损伤。心血管疾病也会引发咽喉的表现,最常见是病人心肌缺血、心肌梗死后会出现咽堵、咽痛的表现。临床中,有时候病人心梗起初不会有胸骨后的灼热疼痛,先表现为嗓子堵闷、疼痛,容易被我们忽视,我们有可能会以为是梅核气,就把心脏的问题给忽视掉了。这种病人,如果我们做心肌核素也好,做冠脉检查也好,会发现病人下壁的供血不好,引起咳嗽,心肌灌注缺损,表现为咽中堵塞,活动后出现症状,休息后可缓解。另外室速、房颤、快速性心率失常时,病人也可能出现嗓子发堵、发紧的感觉。所以大家在临床中千万不要看到咽堵就想着是咽喉局部的病变,一定要整体把握。

贾海忠教授

对于咽喉病要有系统的认识,我想从五个方面给大家把我诊治疾病的思路给大家讲一下。

第一、要考虑心与咽喉的关系。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咽部感染引起的心肌炎,使冠心病加重,使心律失常发生。 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里边讲到的奔豚病,气上冲咽,往往都是由阵发性心律失常引起的。这些疾病的治疗,像奔豚汤,里面重用葛根,葛根治疗咽喉疼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药,对于感染引起的心肌的损害,以及微循环障碍导致的心律失常非常好用,屡试不爽。所以见到咽部不舒服,伴随有咽部阵发性的堵塞感,又没有其它的表现,一定要想到心脏可能有问题了。

第二、要想到咽与肺部的关系。各种肺部的疾病几乎都是从咽部通过气管引起的,所以说整个呼吸系统的疾病,跟咽的关系非常密切。咽部中风和中寒,受寒可以同时都有,咽部中风进一步发展往往是肺系的疾病;咽部中寒往往是消化道的疾病。张仲景治疗咽干口苦的方子是小柴胡汤,这个作为基本方,对于急性的咽部中风、中寒效果都是非常肯定的。像银翘散、升降散、普济消毒饮,以及仙方活命饮,对于像化脓性的咽部的疾病疗效也很好,湿热证的可以用甘露消毒丹,寒邪客于内可以用麻辛附子汤、半夏散及汤等等,热邪较重可用银翘散、桔梗甘草汤、升降散,以及刚才提到的仙方活命饮、普济消毒饮等等都非常好用。另外麻黄升麻汤、升麻鳖甲汤,都是可以成为备选的经方。

第三、要想到咽部的病变是直接入胃的。所以说咽和食管、胃的病变是密切相关的,各种胃肠病变都可能会伴随有咽部的异常,像咽炎,我们说这个病人咽喉不利,咽部如有炙脔、咽痒、咳嗽、咽部烧灼感、泛酸,这些实际上都是和胃肠密切相关的。由于胃通降功能不顺,会逆反而出现反流性食管炎,再严重就是咽炎,咽部的病变,甚至出现喉部的病变。这些病的治疗就要以治胃为主。张仲景的代表方里,半夏厚朴汤就是治疗咽、食管、胃部病变最好的方子,胃通降顺畅,就会减少对咽部的刺激。

第四、要想到咽和咽部周围组织的关系。临床多见咽喉周围软组织以及神经的病变。咽部的炎症向咽周围蔓延,就会出现颈项僵硬、疼痛,转动脖子时,会听到里边有细微的嘎吱声,这往往是咽炎合并有咽部周围软组织的病变,不是颈椎病,但是表现又很像,属于中医“痉证”的范畴。这一类病应重用葛根,方剂葛根汤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。再严重的就是炎症从咽部侵入引起的脑炎,侵犯局部神经,出现抽动秽语综合征。这些病的治疗基本上是以葛根汤为主,加减可以合用升降散。

第五、要考虑脑与咽喉的关系。除了炎症从咽部侵入引起的脑炎以外,还有由于神志、脑部血管的病变及脑部血管肿瘤等,支配咽部的神经、肌肉功能减退或丧失,出现咽部的症状如呛咳、吞咽不利、打鼾等。

总而言之,我们想到咽病时,要首先从这五个方面去考虑,这样我们对咽喉疾病就有了一个系统性的认识。我再补充几个内容。


咽部疾病的病因:除了刚才提到的外邪,咽部作为人体组织器官的一部分,五脏六腑协调才能维持咽部的健康状态,其它脏腑功能的异常,往往也是咽部病变的内在的机制之一。如脾胃虚弱导致的营养不良,那么咽喉部的抵抗力自然下降,于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就是首选方,刚才大家提到的补中益气汤,也是可以的,原则上都是一样的。另外还有一类是病情极其顽固,补益脾胃效果不显,这时要再考虑病变已经涉及到元精、元气,要用补肾的办法。偏于阳气不足,用肾气丸加减,偏于阴气不足,用麦味地黄丸、六味地黄丸,火象明显还可以用知柏地黄丸。


血脉的问题:因为五脏六腑的气血要到咽部来,必须通过血脉。血脉瘀滞后就会出现五脏六腑尽管正常,但咽部还是有病变的情况,这时候就需要用化瘀药,可选血府逐瘀汤,赤芍、丹参、大黄、玄参等药。

咽喉疾病的非药物治疗:点刺放血可治疗咽痛、扁桃体化脓,根据我们慈方中医治疗这一类疾病的常规经验,我们使用的一般是这几个穴位:鼻咽部的病变,常选用翳风穴;如果偏于喉部,常选用天荣穴;如果偏于口咽部,常选用这两者之间的穴位“天翳”;偏于喉咽部的病变,常选用天突穴

咽部疾病的预防:首先空气的清新最重要,雾霾天咽喉疾病会增多,抽烟的人咽喉病也多,所以一定要保持空气清新。那么怎么保持呢?如果环境恶劣要戴口罩,戴口罩时要注意,先把口罩甩上二三十下,再冲着口罩捂在嘴上吹气,吹几次,把口罩上残存的化学消毒成分吹出去,这样不刺激咽喉。我估计最近应该有医生朋友体会到,尤其是戴口罩时间长了,咽喉不利的症状会加重。再就是不要吃刺激性的东西,像辣椒这些吃进去以后,咽喉的疾病还是容易犯。

“铿锵中医行学术沙龙”简介:

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东直门医院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由赵进喜教授、贾海忠教授共同发起的纯公益中医学术沙龙“铿锵中医行”。所谓“铿锵”,意指为中医发声响亮而激越,更有学术争鸣之意,还寓意着中医药事业迅猛发展之势。“铿锵中医行”活动每月举办一期,每次讨论的问题都是中医学中重要的、热点的、存在误解的学术话题,通过专家们的交流讨论,让中医学中一些流行但是不正确的观点得到澄清,并对于中医学的教学、科研、临床等诸多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。为使沙龙与临床疗效紧密结合,邀请参与的专家,大多是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中医医师。“铿锵中医行”的初衷是培养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,每次讨论自然紧紧围绕“提高中医临床疗效”这一中心议题。每次“铿锵中医行”活动结束后,赵进喜会安排研究生把录音整理成文稿。《环球中医药》杂志特别开设专栏,刊载讨论文稿。2017年底,《环球中医药》杂志的“铿锵中医行”专栏入选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出版单位优秀宣传作品。

编 辑|王乐

排 版|林元媛 潘星如

审 对|铿锵幕后小分队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赵进喜博士一笑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