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2022年3月17日,铿锵中医行第76讲“湿邪致病与中医临床”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行,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材料整理修改而成,以飨读者。

图片来自交流现场(赵进喜教授与张广中教授)
赵勇主任医师:
湿邪致病在心血管科疾病中相对较少。
冠心病:郭维琴老师治疗胸痹心痛湿浊证常用两类方剂,一类是瓜蒌薤白剂,一类是温胆汤,其中温胆汤针对的是痰湿证型。
高血压病:既往从肝论治较多,但临床观察高血压病常在冬春季节加重,与寒湿、湿热病邪关系密切。临床常用五积散治疗冬季加重、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病,若兼阳虚寒凝湿阻证候,可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。对于平素脾胃运化功能不佳,导致湿浊内生,风邪夹湿夹痰上扰的痰湿型高血压,常用半夏泻心汤、天麻钩藤饮等。
心律失常:有些心律失常与湿浊有关,临床可用五苓散、三仁汤等治疗。
张立山教授:
我比较喜欢用经方,有很多学者认为《伤寒杂病论》“详于饮而略于湿”,但是仔细品读,在治湿方面也很有启发。
一、确立了湿邪的基本治则
后世治疗湿邪提的最多的是开通三焦,即宣上、畅中、渗下,《金匮要略》半夏厚朴汤已经给后世做了示范,三仁汤就是在此基础上创立的。再如水湿上下分消之法,“诸有水者,腰以下肿,当利小便;腰以上肿,当发汗乃愈”,这与《素问·汤液醪醴论》“平治于权衡,去宛陈莝……开鬼门,洁净府”提出的治疗原则类似。
二、创立了很多治湿的方剂
上焦:治疗胸痹的薏苡附子散、茯苓杏仁甘草汤、橘枳姜汤,我认为瓜蒌薤白剂偏于治痰;还有治疗风湿在表的麻杏苡甘汤,还有治肺痈的《千金》苇茎汤。
中焦:治疗心下痞的泻心汤类方,包括黄连汤。
下焦:治疗协热利的葛根芩连汤,以及猪苓汤、茵陈蒿汤、乌梅丸,因为乌梅丸治疗久利,无湿不成泄。
还有治疗湿痹的桂枝附子汤、白术附子汤、甘草附子汤等。
三、提示了治湿的方法
辛开苦降法:是治疗湿热最经典的方法,源于仲景的半夏泻心汤。后世根据辛味药入肺偏散,从三焦分利的角度提出宣肺法;从苦味药发展出燥湿温中法,淡味药有淡渗利湿法,这是从药味分性。还有用风药胜湿的方法,以及王永炎老师提到的用附子启动一点真阳,温阳散湿等。后世的祛湿之法甚多,如温病学派常用的分消走泄法、芳香化湿法。李东垣从脾主升清立论,运用风药,如荆芥、升麻等辛味药物,配合黄芩、黄连、黄柏等苦燥之品,实际上还是辛开苦降的法则。尊仲景之法而不泥其方,李东垣是大修行家。临床上有时候单纯用三仁汤、正气散等方子治疗湿证,效果不佳,可能就是没有重视脾胃为湿邪内生之本,健脾与祛湿同用,本不固,标实则旋去旋生。此外还要配合消导之法,因为脾胃虚弱就容易食积,滞与湿往往是互化的。除了健脾,补肾也很重要,肾精亏虚,精不化气,也会导致湿浊痰瘀,我在临床遇到很多使用过大量激素的病人,就会产生这种问题,舌苔厚腻、满月脸、向心性肥胖,就是在耗伤肾精基础上助生了痰湿,很难化掉。
湿邪与肺系疾病:中内教材中对肺系疾病比较强调痰,不重视湿邪,我认为将来再修教材必须把湿邪放进去,只是辨痰热、痰湿肯定是不够的,我们也在呼吁注重湿邪在呼吸疾病辨证治疗的意义,包括湿热、寒湿等都很常见。从感冒来讲,寒湿感冒就很常见,大青龙汤应用非常多,夏天大量出汗后一吹空调,马上就闭住了,汗出不来在体表就会身不痛、但重、乍有轻时,这就是湿困在表,用大青龙汤发越水湿,可用于溢饮。2008年8月,有个肺炎的病人,在协和输了一周左氧氟沙星,体温38.5-40℃不降,白细胞15×109/L,浑身疼,吃两片百服咛能微微出点汗,体温稍微降下来一点又上去了,舌苔腻,8月是夏暑季节,表现得寒湿很重,我开了三付大青龙汤加苍术,吃了一付半热就退了。
湿邪在表:呼吸疾病中的表证很多。有个间质性肺炎的病人,在朝阳医院用了激素,效果不好,他主要症状是憋气、颈项疼,直不起腰来,走路一挺直腰就憋气,苔白腻,两年多了,我辨为寒湿证,用麻黄加术汤加葛根,吃了一周,好了一半,后来我加了附子加强温通,一共吃了一个多月,好了百分之七八十,腰背能挺直了,这说明肺间质疾病并不只是益肺肾、化痰瘀,还是要辨证。
表证在其他科同样重要,如肾病科,赵绍琴老师为什么经常用荆芥、防风、炒栀子、水红花子、丹皮、栀子,一方面是开通三焦,从另一方面来看就是解表的问题。刘渡舟教授常用治疗荆防败毒散治疗肾病综合征、肾炎等,还用过柴胡桂枝汤,这些都是表证的问题。表证夹湿,仲景的方子很简单,加术,如麻黄加术,到底加白术还是苍术?如果湿重在表,加苍术更合适,《南阳活人书》有白虎加苍术汤。我临床观察,有的病人舌苔很腻,高热不退,白虎汤加一个苍术就能解决。苍术能够解表,如神术散即以苍术为主药。经方里治疗湿邪的常用药是厚朴、桂枝、苍术,是兼通表里的组合,厚朴必须配苍术,因此厚朴麻黄汤是脉浮的;五苓散也是有表里证,而黄连汤治疗的胃疼患者,是一遇凉风胃就难受,这都有外邪存在。
湿邪与咳嗽:咳嗽也是有寒湿证的,主要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,这个方子非常奇妙,日本汉方学者对它推崇至高,认为“大气一转,其气乃散”。湖南夏度衡教授认为这个方子是“取之于气,取效于水”,从气分立法,用于治疗水饮,见“心下坚,大如盘,边如覆杯”,也可以用于寒湿证。饮与湿有的时候也很难区分,治法也大体类似。
咳嗽湿热证也很多,可以用经方半夏泻心汤。很多哮喘、慢性咳嗽,包括间质性肺炎,都和胃食道反流有关,故用半夏泻心汤治疗。还有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咳嗽,仲景提到“喘而汗出,葛根芩连汤主之”。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子——甘露消毒丹,我最初治疗湿热咳嗽,找不到成熟的方子,很多患者没有半夏泻心汤证,只能向外求助。刘渡舟老师非常推崇甘露消毒丹治疗湿热咳喘,所言不虚。从临床特点来看,湿热证与痰热证相比,痰量不是很大,不会出现大量黄痰,痰色不一定黄,但比较黏稠,也有可能是泡沫痰,舌苔黄腻是比较典型的,濡、滑脉常见,但也有偏弦的,最后还是落到薛生白讲的“湿热证,始恶寒,后但热不寒,汗出胸痞,舌白,口渴不引饮”,再参合着病人一些特点,结合临床经验。临床很多咳嗽、胸闷,憋气的病人,虽然寒饮证多见,但湿热证不少,阳热体质患者就容易表现为湿热多,湿阻气机就会出现憋气、咳嗽,用药以后湿郁就被打开了。有个典型的湿热咳嗽患者服药后,感觉吸气一下子能吸到脚跟了,憋气明显缓解。
湿邪与喘证:喘证,刘渡舟教授在《湿证论》中推荐麻杏薏甘汤,《金匮要略》原文中虽未提及喘,但本方以麻黄为主要,射干麻黄汤偏于治饮,本方则偏于治湿。刘老还举例,有个湿热咳喘的病人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总是不好,他想起仲景治喘首推麻黄,但诸方皆未言喘,湿邪虽有麻黄之禁,但治风湿者正是麻杏薏甘汤,于是拍案而起曰:“治疗湿喘非麻杏苡甘汤而莫属也。”麻杏薏甘汤治疗湿喘,小青龙汤治疗寒喘,麻杏石甘汤治疗热喘,称为“云龙三现”。有没有如此神效?我个人没有体会到。不过薏苡仁确实可以加用,可能会起到辅助作用。
治湿配伍扶正药:可能黄芪使用较多,但在经方里黄芪多用于治表湿,如防己黄芪汤。我使用像甘露消毒丹如果需要扶正,一般还是加人参,尤其是后期湿去扶正的时候。
外感湿热所致发热:我认为藿朴夏苓汤效果最好,往往一剂而效。如果一剂不起效,说明辨证错了。三仁汤也是很好的,有个患者顽固性水肿,利尿剂都不管用,舌苔腻,我用特别轻剂量的三仁汤就把水利出来了。还有个患者,湿疹发作,反复咳嗽,用上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后,几个月都没复发。人体有将湿邪排出的渠道,我们只是因势利导。
贾海忠教授:
今天谈湿邪,我从病因、病证、病机和治疗几个方面总结一下。
湿邪病因:湿邪在中医里,不管是什么,只要具备了几个症状就算是湿邪。其实湿邪是要分开的,潮湿就一定是湿邪,此外还得借鉴现代医学。我认为,湿邪也分物理性湿邪,比如湿度大,化学性湿热邪、生物性湿邪。温病学以及其他医家讲的湿邪,是在物理性或化学性湿邪的基础上,感染了生物性湿邪。如果单纯是物理性湿邪,比如在潮湿环境中,人会感觉不舒服,如果来了风寒,就觉得冷;如果温度高,又觉得闷热。所以,湿邪既不是热邪,也不是寒邪,就是一种独立的邪气。
湿邪伤人阳气。《黄帝内经》“病机十九条”中有“诸颈项强,皆属于湿”,另外也说“有者求之,无者求之”,颈项强是湿邪导致的,没有颈项强,如痿证,也是湿,如“湿痹肉痿”。燥湿是怎么相混的?其实在夏天应该有体会的,湿热的时候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出汗特别多,津液伤得厉害,津液伤了就燥。所以,燥和湿往往是相混的。
湿邪致病的脉象特征是濡细,为什么脉细?血容量少了,体内津液少了。湿邪导致内燥,外边表现为湿,里边是燥。如五苓散一般认为它利水渗湿,其实它能够温阳化气、除湿,把邪气去了,使消化道功能恢复正常,水不吐不纳不泄,都吸收到肠道里去,然后血容量足了肾脏灌注才够,这就解决了血里边的“燥”的问题,肾脏的灌注够了才有尿。“利小便实大便”,这是一个因果颠倒的案例,是实大便以利小便。
寒湿是伤阳气的,阳气不足,脉就迟。张仲景治疗寒湿伤阳用的是真武汤,脉迟细。
湿热津伤用什么治疗?如果脉细濡数,这个时候血压低、心功能不好,甚至是心肌炎,因为《内经》讲湿邪是伤肌肉、伤脾胃,心肌也是肌肉,所以就容易导致心肌炎。根据我的临床经验,生脉散和葛根芩连汤就非常好用。葛根芩连汤除上中下三焦湿热湿热都是很好的,上焦的喘,下焦的下利都能治。当阴津受伤时,就要合上生脉散。张仲景治疗湿邪不让患者大汗出,风邪去了湿邪没去,其实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大汗,大汗伤津液,伤的是正气。
化学性湿邪:大家应该有体会,盐多了湿就重了。吃的食盐多了,体内水就容易潴留,水湿就多了。这一类湿邪,就要限制盐的摄入,发汗、利尿就能祛邪,这类湿邪往往形成的是“水邪”。
生物性湿邪:最多见,病毒、细菌等侵犯人体各个部位,由此进入血液,引起病变。中医讲的湿邪大多数是在潮湿环境中生存的这些生物性病邪,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人体,导致所谓的湿病,或者湿热,或者寒湿。上周我在邯郸出诊,来了一个病人,一进门就说要死人了,我看小姑娘满精神的,我以为是她家人,后来一看,发现她精神头不对,表现得这么激烈,到底啥情况?她坐下后表现得多言多语,十分兴奋,还往桌子底下钻。她自己说最近在海南被西医诊断为精神分裂症,我根据她的病史、症状,感觉都不像精神有问题,我认为是外邪导致的精神问题,我开的就是甘露消毒丹加减。昨天来复诊,效果非常好,非常清醒。当时为啥认定是外邪?我看她腿上有很多虫子咬的皮损,还有很多抓痕,这都是病邪进去的地方,首先咬会带来病邪,抓破了还可以进去,又在南方。寒湿病邪也是如此,在寒湿环境中存在的病邪侵犯到体内,不管通过什么途径进入人体,也可以导致各种疾病。
自身免疫性疾病:湿邪比较多,尤其是湿热比较多,湿热长期在体内又伤人体的阳气。这类病人西医用激素治疗,我的经验是只要激素有效,就是应用金匮肾气丸的指征。激素没效的用知柏地黄丸。激素是热药,会敛湿,所以患者舌苔是黄腻的,很难化掉,这类患者最有效的药是生地、天花粉。这是我临床上总结出来的经验,用养阴药化湿,好得非常快。最近有个青岛的老太太,患类天疱疮,连舌头上都是,在别的地方用激素是有效的,所以我给她用金匮肾气丸,附子近60克才控制下来,熟地用到200克,人参用到30克,如果没有这个量,疗效微乎其微,用上去以后迅速好转。有部分风湿病患者,用三仁汤、甘露消毒丹效果也非常好。
湿邪病证:经常会通过看舌苔腻不腻判断,其实不然,五苓散证泄泻、呕吐湿很重的情况下,舌苔是不会腻,急性泄泻往往是薄白苔,腻苔说明体内的正气还足。临床上,我认为湿邪致病的特征:一个是湿,或者是皮肤渗出,或者呕吐,或者泄泻、白带多等,都是湿象。另外就是水肿,轻的表现为胀,严重的是关节活动不利。抽搐、瘫痪,这是《内经》讲的,还有伤了神经以后表现为沉重麻木、感觉异常。尤其是胃肠道湿邪,最容易导致神经的损伤。像格林-巴利综合征,往往有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。
湿邪治疗:根据《内经》治疗湿邪的指导原则,是用苦热药来治湿。湿邪伤阳气,出汗多了自然就伤阳气,阳气是水湿的天然克星,必须用热药,治湿不用热药,疗效就差极了。我曾去会诊一个病毒性脑炎,昏迷14天的病人,原来用了白虎汤、清瘟败毒饮,我说这些都没错,就缺了热药,加上附子、麻黄、细辛、羌活,结果中医科大夫不敢开,说高烧40度,还敢用这些药?因为家属是市里的领导,说就照贾教授的开,有事跟你没关系,就开了。结果第二天下午就给我打电话说,体温降了1度,三天就降到正常了。又过了5天,人就清醒了。再过一周后就回普通病房了。哪个是苦热药?吴茱萸是最苦、最热的药,最典型的方剂就是鸡鸣散,治疗湿脚气,古人讲的脚气是以两胫无力、麻木、肿胀、疼痛为典型表现,可能是维生素B1维生素缺乏导致,或者其他的原因。
胃肠道的湿最常用的藿香正气散、泻心汤类方、苓桂术甘汤等。三焦湿热就是三仁汤、甘露消毒丹;风湿为患,尤其是伤表以后身痛的,往往用九味羌活汤、麻黄加术汤、葛根汤、麻杏苡甘汤等。如果各种原因导致的体内水湿比较甚出现水肿,可以用防己茯苓汤、猪肤汤、苓桂术甘汤等。张仲景讲的眩不是眩晕,就是眼前发黑,苓桂术甘汤还是治疗低血压的一个很好的方子,再简化就是桂枝甘草汤,但是桂枝一定用肉桂。
西药有没有燥湿的药?我用了二三十年的燥湿药,比黄连、黄芩都要好,就是西咪替丁。这个药燥湿解毒的效果胜于每一个中药,像带状疱疹、水痘、单纯疱疹,用上西咪替丁,当天就不再起水泡,原来的水疱也会明显减轻,一般情况下,5天左右就干枯了,所以这是一味极好的燥湿解毒药,一般0.6g,一天3次。我用药补阳就用附子、肉桂,如果散寒湿,可以用羌活、麻黄、细辛、苍术;补阴主要用地黄,如果严重虚弱,一定要用人参补元气,因为元气不足,则化生阴阳无源,以至于就不可能治疗疑难病。
赵进喜教授:
风湿病:湿邪在其中是非常重要的,古代医家更强调风寒湿,现在受西医影响,可能越来越认为湿热在风湿病中更多。一方面,金元以后,朱丹溪、李东垣都开始强调湿热;另一方面,结合了现代医学的免疫损伤、链球菌感染等致病机制。实际上,类风湿一种是天候型,阴天就加重;一种是炎症型,嗓子一疼就加重,后者肯定有热,因此湿热很多见。
肾病:肾炎也是一种免疫相关性疾病,和嗓子疼有关系,“湿热相交,蛋白难消”,所以治湿热是非常重要的。肾脏病为什么这么难治,与湿热导致病情缠绵也有关系,处理好湿热是非常难。患者本身有阴虚、阳虚、气虚,治疗时补阴兼利湿热、补阳兼利湿热、补气兼利湿热,从中医理论上讲也存在一定问题。我临床体会,古人讲的一些禁忌,有时候束缚了我们的思路,实际上养阴与清利湿热一起用也是可行的,并不像想象的那样,一用补气药,湿热就去不了;一用温阳药,湿热就更厉害;一用养阴药,湿邪就留恋不解了,主要取决于药物配伍的力度,用量是否合适。病情急变,首先治标;病情稳定,标本同治。
内科疑难杂症:很多复杂疾病都有湿邪参与,如精神疾病痴呆、健忘等,经常有湿邪的因素,湿为阴邪,最易阻遏阳气、阻滞气机,导致清阳不升,表现为精神状态差,昏昏欲睡,或者记忆力减退、反应迟钝、表情淡漠等。曾治疗一个小女孩,学习成绩极差,注意力不集中,查垂体、下丘脑、生长激素等均正常,我看她舌尖红,苔腻,经常嗓子疼,给她开了麻杏苡甘汤加石菖蒲、远志等,服药一月余,成绩提高很多。进与病谋,退与心谋,十阅春秋,必有所得。
注:文中所列方剂、药物、具体剂量及治疗方法等,仅供临床医生参考。
“铿锵中医行学术沙龙”简介:
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东直门医院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由赵进喜教授、贾海忠教授共同发起的纯公益中医学术沙龙“铿锵中医行”。所谓“铿锵”,意指为中医发声响亮而激越,更有学术争鸣之意,还寓意着中医药事业迅猛发展之势。“铿锵中医行”活动每月举办一期,每次讨论的问题都是中医学中重要的、热点的、存在误解的学术话题,通过专家们的交流讨论,让中医学中一些流行但是不正确的观点得到澄清,并对于中医学的教学、科研、临床等诸多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。为使沙龙与临床疗效紧密结合,邀请参与的专家,大多是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中医医师。“铿锵中医行”的初衷是培养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,每次讨论自然紧紧围绕“提高中医临床疗效”这一中心议题。每次“铿锵中医行”活动结束后,赵进喜会安排研究生把录音整理成文稿。《环球中医药》杂志特别开设专栏,刊载讨论文稿。2017年底,《环球中医药》杂志的“铿锵中医行”专栏入选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出版单位优秀宣传作品。
编 辑|唐莹
排 版|潘星如 林元媛
审 对|铿锵幕后小分队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赵进喜博士一笑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