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正文

国家“十三五”住院医师规培教材《中医经典临床概要》抢先看!

——《黄帝内经》理法——逆者正治,从者反治

第三节 逆者正治,从者反治
“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,微者逆之,甚者从之。……帝曰:何谓逆从?岐伯曰:逆者正治,从者反治。从少从多,观其事也。帝曰:反治何谓?岐伯曰:热因寒(热)用,寒因热(寒)用,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,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,其始则同,其终则异,可使破积,可使溃坚,可使气和,可使必已。帝曰:善。气调而得者何如?岐伯曰:逆之从之,逆而从之,从而逆之,疏气令调,则其道也。”
——摘自《素问•至真要大论》
《内经》在此论寒热虚实真假的鉴别及其治疗原则。认为原文疾病病情轻浅,表象与本质常基本一致,故可采用“微者逆之”的原则,即用“正治”之法。“正治”,又称“逆治”,是逆其表象而治,如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。而当疾病病情严重的时候,表象可能与本质不完全一致,临床实际甚至可以见到“大实有羸状,至虚有盛候”的情况,此时应采用“甚者从之”的原则,即用“反治”之法。“反治”,又称“从治”,是顺从疾病表象而治,具体包括热因热用,寒因寒用,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。
其中,“反治”法中的热因热用,指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治法,适用于真寒假热证。如《伤寒论》所谓“少阴病,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手足厥逆,脉微欲绝,身反不恶寒,其人面色赤,……通脉四逆汤主之”。寒因寒用,指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治法,适用于真热假寒证。如白虎汤证可主治“脉滑而厥者”。塞因塞用,指用补益方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假象的治法。如济川煎补法可治阳虚便秘。通因通用,即用通利方药治疗具有通泻假象的治法。如芍药汤治疗痢疾,药用大黄、木香、槟榔等,即通因通用之法。
实际上,《内经》上述“反治”四法,强调的依然是是透破现象看本质,治病求本。临床上,凡因虚而致人体气、血、痰、水等病理产物内生,临床表现为腹胀、便秘、耳鸣耳聋、癃闭等诸证,都可以灵活运用补法。此即“塞因塞用”。如理中汤治疗虚寒腹满,体现的就是温补法。凡属真实假虚的所致各种下利、尿淋、崩漏、带下、出血、汗出等诸证,都可辨证使用通法。这就是“通因通用”。如《医学心悟》用一味五灵脂治疗瘀血崩漏,属于典型的“通因通用”。
最后,需要明确的是,不论“正治”还是“反治”法,究其根本,仍是遵循“治病求本”的精神。故《内经》原文谆谆告诫,运用“反治”法,“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”。可见,治病还是要抓住根本,以探明疾病的根本原因为基础。
【典型病案】
例1.尿失禁
黄某,21岁,从6岁发高烧后,即患排尿频急,不能控制,常常夜里尿床2次,均不自知,或醒后欲尿,未得下床即衣裤尽湿,他多次检查化验,一切正常,西药常用麻黄素、颠茄、阿托品、普鲁苯辛、谷维素等,中药已服五六百剂,曾用新针、耳针、艾条、电灸、穴位封闭及单方、验方等等。15年来,用尽一切治法,均不见大效。任先生诊其脉沉细有力,患者诉说口渴喜冷饮。小便时尿道有热感,尿色黄,舌质正赤无苔。查其以前所服中药多补中固肾类。……方用黄柏4g、知母2g、肉桂1.5g、连服6剂,小便即能控制,但仍有迫急感,再进6剂恢复正常。15年宿疾,10天左右消失(《实用中医药杂志》2007,23(4):211)。按:此例主诉尿急以致尿失禁,久服温热固涩无效,任应秋教授认为病由发烧引起,热是病因。故久服温热固涩之药,热邪郁闭膀胱不得出,实为肾经热郁之候。所以投用滋肾通关丸获效,“通因通用”,即可导热而去之。
例2.便秘
陈某某,女,61岁。患者经常便秘,曾服三黄片等,始能通便,后便秘渐剧。腹部胀满,偶有矢气,大便难出,甚感苦楚。察其面色略白,少气懒言,舌质淡嫩苔薄腻,且有板滞之象,脉缓弱,寸脉尤甚。细细推求,此系中气虚弱,兼有肺气闭郁。若攻下必有虚脱之虞,法当补中益气,宣肺畅气。拟补中益气汤加桔梗、杏仁。处方如下:黄芪30g、生白术20g、陈皮20g、升麻10g、柴胡10g、生晒参15g、当归10g、炙甘草10g、桔梗15g、杏仁15g。上方水煎服,每日1剂,连服3剂。二诊:服上方3剂后,大便渐润,腹部胀满减半。原方加坤草15g,续服5剂。三诊:大便畅通,腹胀消失(《陈潮祖医案精解》)。按:此例患者年逾花甲,气血已衰,不识治病求本之理,为求速效,盲目服用三黄片等攻泻之品,致使元气受损,便秘渐剧。今察其面白,少气,舌淡嫩,脉缓弱,皆为气虚之象。然舌苔薄腻且板滞,以及寸脉尤弱,实为肺气郁闭。本例病机当为中气虚弱,推动无力,兼有肺气郁闭,陈潮祖教授治以补中益气,兼以宣肺调气,体现着“塞因塞用”的治疗思路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